• 背景八
  • 背景七
  • 背景六
  • 背景五
  • 背景四
  • 背景三
  • 背景二
  • 背景一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龙里:多维实践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打印 关闭 字号:

近年来,龙里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不断创新路径、丰富载体、拓展场景等多维路径,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实现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让各民族在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守望相助、携手前行,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

注重宣传教育,筑牢思想根基。构建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通过推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践,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教育,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深深埋进各族青少年心灵深处,深化青少年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认知和认同,利用各类民俗节庆活动,持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讲好中华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持续推动“五观五史五认同”教育常态化,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引导各族群众感悟中华民族历史文化。

推进文旅融合,共建和美家园。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节庆文化,做深做实“旅游+”文章,补齐“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桥梁+旅游”等融合业态,形成更多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旅游产品,吸引不同类型客户群体,不断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持续打造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民俗踩街等特色活动,让“节日成为课堂”“旅游成为桥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纽带,探索出多条文化共融、旅游共建的新路。

创新非遗传承,激发文化认同。挖掘传承保护平坡苗画、哪嗙印苗刺绣、大岩布依族根雕、果乐、走马布依八音坐唱等,对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开展创新转化和数字化保护。推出“平坡苗画”“印苗刺绣”“大岩根雕”等一批民族文化特色品牌,鼓励创作本土文艺作品,涌现出苗族古歌《果乐》、戏曲《太平花灯》、舞台剧《龙乡水里·贵秀》等一批民族文艺精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同时,“非遗”文化多形式融入,通过组织开展平坡苗族绘画、印苗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红色文化体验、经典诵读等活动。截至目前,培养省州级非遗传承人11人,成功申报非遗保护项目21项,其中省级非遗项目8项、州级项目13项。

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动移风易俗,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规范红白喜事操办、村民议事等行为,将纳入村规民约管理内容设立村级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负责监督管理村民婚丧嫁娶事宜,引导村民破除铺张浪费、攀比炫耀等不良习俗,以强有力的机制建设为支撑点,形成合力,共建文明乡风,形成各民族和睦相处、团结奋进、文明向上的良好局面,多渠道多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新风尚,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时代新风,教育引导广大居民从思想上形成自觉、从风气上形成氛围,真正让各族群众从行动上自觉抵制陈规陋习,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深入人心。

加大推普力度,筑牢语言基石。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一步夯实语言文字认同,推动各民族书同文、语同音,促进各民族心相通、情相融,为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奠定语言文化基础,同各族群众携手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用普通话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发挥学校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方面的主阵地作用,全面推广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植入心灵深处,常态化开展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举办普通话知识竞赛。截至目前,全县成功创建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6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及普及质量达98%

(撰稿人:安全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