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龙里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深入实施民族团结“五笔”行动,不断绘就民族团结进步幸福画卷。
以党建引领为笔,绘就民族团结进步“红色画卷”。始终坚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纳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重要内容以及党校主题班次教学内容,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主线为标准,多渠道、全方位学习宣传广泛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升党员干部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以文化交流为笔,绘就民族团结进步“活力画卷”。坚持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以节为媒,充分用好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民族节庆活动,使各民族群众在共享节日盛会中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持续做好“文旅”“桥旅”“体旅”文章,充分带动各类消费达5000余万元。用好“黔韵说唱”理论宣讲品牌,用群众听得懂、记得牢的语言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促进民族团结。投入1750万元,着重打造洗马金溪、醒狮大岩、谷脚观音等民族特色村寨,依托县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始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龙里县民族完全中学获批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校,为各民族搭建了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挖掘民族特色美食,开展“龙里味道”美食评选,积极引导各民族群众消费。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组织戏曲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文艺活动,掀起乡村文明好风尚,激活乡村文化振兴“一池春水”。
以产业发展为笔,绘就民族团结进步“富民画卷”。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建立在产业链上,各族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生态空间建设,打造特色田园乡村美丽景观,形成了农民增收、产业增效、村集体经济壮大的“三效合一”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中国刺梨之乡”“中国豌豆尖之乡”等品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7120万元。为53家企业争取民贸民品贷款贴息资金2840万元,惠企数全省第1,获批资金全省第2,创新开展赋予民贸民品工作“三个意义”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倡导企业积极参加“民贸民品·益企前行”公益活动,30余家民贸民品企业共开展助学助困爱心活动4次,发放物资14余万元,充分展现企业社会担当。
以环境提升为笔,绘就民族团结进步“美丽画卷”。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大比武”,庭院绿化美化“大比武”,全面推进城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高质量完成“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国家级评估工作,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强化厕所改造、污水管网建设、生活污水治理、脏污河塘沟渠治理协同一体推进。充分调动群众主动性、积极性,探索“五小三清四改”模式,镇村容貌焕然一新,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各族群众过上幸福和美新生活。2024年全年改造城市管网30公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完成农村户厕改造924户、改圈117户,农村污水治理(管控)率达48.07%。
以基层治理为笔,绘就民族团结进步“平安画卷”。全面推进基层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持续深化“平安龙里”建设,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案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有机融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铁三角基层治理机制。将民族领域法律法规纳入“八五”普法规划,常态化组织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活动,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成功创建贵州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全面推行居民点单、支部派单、全员接单、组织晒单“四单”民族事务服务模式,形成“镇(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以“积分制”方式破解民族地区高彩礼等陋习,全面提升基层民族事务治理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