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龙里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经济政策,管好用活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将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项目打造成为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幸福工程。自2021年以来,投入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共1700万元,实施洗马镇金溪村、醒狮镇大岩村、谷脚镇观音村民族特色村寨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项目,实现了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
强化产业发展,鼓足群众致富“钱袋子”。严格按照“选、建、管”流程,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同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打造民族特色村寨特色产业,做深做实“旅游+”文章,补齐“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等融合业态,形成更多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旅游产品,吸引不同类型客户群体,不断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在谷脚镇观音村建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产业项目(民族团结食堂),在推动移风易俗的同时采取飞地模式主动与邻村(社区)抱团发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每年固定给予观音村10万元场地费用,同时观音村在迎接各类旅游团体、研学团体、旅游散客等群体中被引导至“民族团结食堂”就餐并获得相应分成。谷脚镇观音村“民族团结食堂”自2024年7月试运营至今,已服务接待420余桌、2200余人次,销量约达18万元。
强化基础设施,提升和美村寨“新颜值”。聚焦突出“融”的导向,认真落实中央、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族村寨公共空间及庭院环境整治为重心,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弱项,修建民族旅游道路、建设民族特色民宿、改造修缮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对民族村寨人居环境整治提质等,助推民族特色村寨服务能力提档升级,不断刷新和美村寨“颜值”,切实解决各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问题,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因地制宜推进村庄“微菜园、微花园、微田园、微果园”四微生态空间建设,打造特色田园乡村美丽景观,各民族群众共同就业创业、建设美丽家园着力提升生态宜居环境。
强化文化建设,彰显示范引领“新内涵”。在实施项目过程中,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按照“保护与传承”并重原则,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凝聚多方力量,深入推进黔系列、贵系列民族文化品牌建设,推进挖掘民族文化特色,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在洗马镇金溪村、醒狮镇大岩村、谷脚镇观音村建设农特产品(少数民族工艺品)展销中心,重点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示民族文化、民族工艺物件、龙里县民族工艺品、农特产品,充分运用“互联网+”推动龙里县民族文化宣传及农特产品展销推介,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保护意识,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引导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强化互嵌共融,增进民族团结“新作为”。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同频共振,通过充分利用民族团结食堂,将民族团结食堂公约、卫生管理制度、酒席申报流程等上墙,采取“社区党支部+红白理事会”多种模式,把“小食堂”打造成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文明新风、促进民族团结的“大阵地”。组织开展篝火晚会、长桌宴、民族歌舞表演等民族团结主题系列活动,推动当地各民族群众之间、外来客群与当地群众之间深入交往交流交融,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上全方位嵌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