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人民政府、冠山街道办事处,县直有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决策部署,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聚力优势蔬菜单品建支柱,加快推动“龙里豌豆尖”“龙里黄瓜”“羊场大米”等粮蔬产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有效解决“产得出、产得优、卖得好”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经研究,制定了《龙里县粮蔬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请各单位高度重视,认真遵照执行。
龙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1月9日
龙里县粮蔬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决策部署,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聚力优势蔬菜单品建支柱,加快推动“龙里豌豆尖”“龙里黄瓜”“羊场大米”等粮蔬产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有效解决“产得出、产得优、卖得好”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一区一园两翼、强龙头作示范、扩规模提品质、育主体活市场的工作思路,以改造提升农业基础设施配套为重点,建设一批优质稻生产基地,在推动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中提升生产自给率;以湾滩河农业园区扩面积提单产促融合为重点,建设一批设施蔬菜和优势特色蔬菜生产基地,满足市民精品化、多样化、高端化消费需求,为积极打造全州领先、全省一流的农业园区提供有力支撑。
二、任务目标
充分发挥区位、气候、资源等优势,按照“面上有规模、点上有特色、品质有提升、销售有渠道”的总要求,围绕“稳住粮食基本盘,建设现代生产体系、加工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着重打造优质稻米、订单辣椒、优势单品蔬菜三大集群,做特‘龙里豌豆尖’‘龙里黄瓜’‘羊场大米’三大品牌”的“一基本三体系三集群三品牌(1333路径)”。到2026年,全县粮食面积稳定在23万亩以上,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2万亩以上;新建或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6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6万亩),羊场大米种植面积从1.5万亩提升到5万亩,优势单品蔬菜基地从3万亩提升到6万亩以上(含设施蔬菜基地1000亩);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8.5%以上,力争进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行列;力争创建省级设施农业创新引领示范基地1个,抓好湾滩河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提质增效,列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范围。
三、重点工作
(一)构建现代化生产体系
1.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以品牌品种特色、市场竞争力、核心区带动优势,优化粮蔬区域布局。南部片区,立足气候、资源优势,以龙山镇、湾滩河镇为核心,发展羊场大米、黄瓜、豌豆尖等农特产品,辐射带动其他乡镇,逐步建成供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生产、加工优势区。中部片区,立足区位、市场优势,以冠山街道、谷脚镇为核心,发展近郊果蔬、林下天麻等农特产品,辐射带动南北两翼乡镇,逐步建成农特产品交易配送、精深加工聚集区。北部片区,以醒狮镇、洗马镇为核心,发展露地蔬菜、粮油生产等,辐射带动其他乡镇,逐步建成供给贵阳都市生鲜蔬菜及畜禽产地优势区。
2.构建三大产业集群。水稻产业集群,以鱼稻香公司等为链主,发展以冠山街道三合、醒狮镇大小谷龙、洗马镇新庄、湾滩河镇走马金批、石头六广等优质稻基地为核心的“羊场大米”生产基地2万亩,带动全县种植优质稻5万亩以上。加工辣椒产业集群,以昌哥食品有限公司等为链主,发展以洗马镇乐湾村、平坡村,湾滩河镇果里村、渔洞村等为核心的订单辣椒种植基地1万亩,带动全县辣椒种植3万亩以上。精品蔬菜产业集群,以圣奇农业、百顺劳务、冠山街道利群果蔬种植场、龙山镇盈收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为龙头,带动三合社区、余下村、草原社区、园区村等发展黄瓜、芥菜、豌豆尖等种植基地;以洗马镇大干田合作社、醒狮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茶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龙头,带动高新村、茶香村、醒狮社区、落掌村等发展近郊蔬菜、刺梨套种南瓜种植基地,带动全县高品质蔬菜种植3万亩以上;以贵州森泰鑫农林科技生物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高新村等发展千亩天麻种植示范基地。
3.调整优势品种结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小而精”“特而优”的特色粮蔬产品,开展粮蔬适宜品种筛选和试验示范,恢复改良一批“老口味”蔬菜产品,引导农民多种植经济效益高的粮蔬品类,每年推广10个以上口味佳、效益高的适宜优良品种。2024—2026年,分别在冠山街道、洗马镇、湾滩河镇建成标准化育苗基地各1个。
4.提升绿色生产水平。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缓释肥施用等化肥减量技术,提升肥料利用率。实施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行动,按照省级标准,大力发展蔬菜标准园建设,每年建成1—2个200亩以上的蔬菜标准园。2024—2026年,绿色防控覆盖率分别达到45%以上、50%以上、55%以上,每年度农药利用率达到45%以上。
5.推进基地标准化生产。结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生产需要,逐步制定、修改、完善“龙里豌豆尖”“龙里黄瓜”“羊场大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做到“有规可依”。逐步制定完善农业投入品管理、产品分等分级、产地准出、包装标识等标准,制定简明实用的操作手册,并建立全周期生产记录等规范化制度,做到生产各个环节“有源可溯”。力争到2026年创成省级设施农业创新引领示范基地1个。
6.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产业强镇、湾滩河现代化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基础设施及产业配套项目建设,补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短板。优先支持500亩以上坝区开展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综合采取田块小改大整治、土壤改良、田间道路、农田输配电等措施,提升宜机化水平和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县发展改革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务局、县供销社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县发展改革局负责实施以工代赈配套建设产业路、排水沟、涵洞等设施;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实施高标准农田配套建设田块小改大整治、田间道路、土壤改良等;县水务局重点建设和配套改造农田排水沟(管)道、集蓄水设施等建筑物;县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冷链物流设施配套建设;县供销社负责产业基地农资供应服务站点建设;县气象局负责产业基地气象观测设施监测建设,提升农业应急防范能力。2024—2026年,新建或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分别为2.5万亩、2.2万亩、1.3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分别为0.22万亩、0.32万亩、0.06万亩。全县蔬菜冷链设施分别达到13万立方、16.5万立方、20万立方,基本满足商品菜需求。
7.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严格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监管,指导生产经营主体规范施肥用药。推行建立农药销售台账和定向配送制度,在规模化园区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严格落实用药剂量和间隔期,规范用药,确保抽检合格率达到98.5%以上。逐步建立健全田间生产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和全程质量可追溯。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实现按月抽检,年检蔬菜样品能力达到200个以上。
(二)完善加工体系
8.大力发展产地初加工。积极招引一批蔬菜加工企业,提高蔬菜初加工率和蔬菜商品化包装处理率,力争到2026年实现高产高效示范点地头采收环节减少20%—25%的损耗。推广冷链保鲜技术、先进无损分选技术,发展蔬菜分级、分等、小包装、精品销售模式。2024—2026年,分别在湾滩河镇、龙山镇、醒狮镇、冠山街道建成初加工集配中心各1个以上。
9.着力发展精深加工。重点支持湾滩河农产品加工园区、洗马大干田加工园区扩区提能,培育引进一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落户园区,开发冷冻蔬菜、预制菜等产品。支持合作社、涉农企业等经营主体开展粮蔬产业产+销全产业链发展,推广应用并集成创新精深加工新技术新装备,开发米粉、米酒等粮食精深加工产品。2024—2026年,每年度引进培育粮蔬精深加工龙头企业2家以上。
(三)创新经营体系
10.培育壮大经营主体。重点培育龙头企业,构建联农带农长效机制,加快中小微企业培育,引导单一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等经营主体与企业开展股份制合作,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鼓励龙里县鱼稻香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羊场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洗马合作联社等经营主体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合作社+农户”等方式,按照统一品种、统一生产技术模式、统一生产管理、统一收购标准和统一销售的“五统一”要求开展订单生产,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施“粮蔬全链条服务+小农户”计划,形成从集约育苗、生产托管、采后加工、销售物流等各环节分工明确、密切协作的全产业链专业化服务体系。到2026年,扶持发展规模化育苗生产主体3个以上,全县蔬菜种苗自给率达到80%以上。力争培育国家农业龙头企业1家以上,培育年销售额超千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0家以上。
11.积极拓宽营销渠道。建立以县级供销联社为中心,各镇(街道)分社为延伸的农产品产销对接体系,积极推进农产品“六进”工作(进超市、学校、机关、医院、企业和酒店),进一步畅通农产品供给和市场需求通道。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订单收购的方式与农户和经营主体签订协议。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到贵阳等省会城市农产品市场、住宅小区开设“龙里农(特)产品”专卖店、农产品超市或便民菜站。鼓励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支持电商企业或网红主播入驻农特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开展直播带货。2024—2026年,带动农村电商创业就业分别达到2000人、2600人、3000人,力争全县蔬菜市场占贵阳市的比重达3%以上。
12.提升品牌影响力。大力推进品牌建设,用好“龙里豌豆尖”“龙里黄瓜”“羊场大米”区域公共品牌,组织参加“黔菜入沪”“黔菜广进”等产销推介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绿色或有机产品认证,提高认证产品比重。到2026年,实现绿色或有机认证产品3个以上,名特优新农产品1个以上。
13.多维拓展产业新业态。发展蔬菜公园、农耕文化、认养农业、工业旅游等新业态,发展健康养老、休闲度假新业态,助推农旅融合发展,推广乡村休闲精品线路,大力推广“刺梨、羊场大米、豌豆尖”等,开发农旅“伴手礼”产品。到2026年力争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策划精品旅游线路3条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该项工作由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牵头抓总、统筹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农业农村局)要认真履行决策参谋、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等职能,各成员单位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形成无缝对接的协作机制和工作合力,统筹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本方案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县委农业现代化调度会进行调度,推动解决产业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二)强化政策支持。支持鼓励一批成长性良好的加工企业发展壮大,根据《龙里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龙里县市场主体培育实施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龙里县促进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若干措施(试行)》有关政策,继续支持市场主体培育、技术标准制定、设施农业以奖代补、产业发展先建后补等扶持政策,切实提升粮蔬产业销量和质量。县投促局对新引进的农业经营主体要落实好招商引资合同约定相关政策;县税务局要落实好农业经营主体减免税政策;金融部门要综合运用农业信贷担保、农业保险和贷款贴息等多项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源配置到粮蔬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三)强化资金保障。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每年由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等相关部门统筹资金支持粮蔬基地建设,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州级专项资金,支持粮蔬产业化发展。每年由县财政预算50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粮蔬产业绿色防控和品种试验示范、质量体系和品牌建设等工作,确保粮蔬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强化指导服务。制定年度粮蔬生产管理工作方案,实现精细化管理,在生产关键茬口开展工作督导,促进技术措施落实落地;组建专家指导组,实行技术人员驻点包镇包村服务制度,定期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及时开展粮蔬生产调度,适时发布生产技术指导意见、防灾减灾措施,集成推广高质高效生产模式;加强对关系民生的大宗粮蔬市场价格和产销形势的监测分析,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加强产销衔接。
(五)强化宣传引导。深入挖掘各镇(街道)推进粮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总结推广不同类型的高产高效发展模式,推介一批差异化、特色化典型案例,推动互学互鉴,带动提单产、增效益。综合运用电视、网络等媒体,积极宣传展示本县设施农业发展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树立典型,扩大影响,增强市民对龙里县自产粮蔬的认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粮蔬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六)强化督查考核。将县直有关单位、各镇(街道)落实本方案情况纳入高质量考核范围,强化结果运用,奖优罚劣,考核结果作为县直有关责任单位、各镇(街道)评先选优、干部能上能下、追责问责的重要依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