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龙里县全力改善民生,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一)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着力破解民生难题,加大惠及民生投入,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710人次,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22人次,安置零就业家庭75户,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9万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社会养老保险、医疗、工伤、失业参保人数由“十五”期末的6339人、6800人、3495人、5496人,分别增加到2010年的9024人、24359人、7128人、5632人,新增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263人。认真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工作,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积极改善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建成廉租房216套,建设经济适用房120套,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826户,实现“整县推进”;结合危房改造项目,我县投入799.68万元实施新农村建设,改善了1364户农户住房条件。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5%。投入646.5万元实施扶贫开发,20550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发放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租赁补贴262万元,做到“应补尽补”。进一步健全农村合作医疗救助制度,切实减轻农民医药费用负担。截至2010年,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1%,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基本覆盖农村。
(二)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实施“人才强县”战略,设立了教育、文化、卫生等专项基金,支持社会事业发展。“两基”顺利通过“国检”。2008年以来,高考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一本、二本上线人数双超州下达的指标。学前教育幼儿入园(班)率、普通高考录取率由2005年的36%和50.9%分别提高到2010年的51.2%和72.4%。龙里中等职业学校创建国家级重点学校顺利通过评估。完成13个乡(镇)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新招考教师247人,教师队伍进一步充实。全县人才资源总量达8700人,每万人拥有各类人才达403人。启动建设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完成1个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59个村级服务点、53个“农家书屋”、15550套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以“龙跃黔中”为主题的广场文体活动欣欣向荣,大型舞蹈诗《苗山·苗寨·人》获全州文艺调演金奖。完成数字化整体转换,实现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建成11个文物保护单位,完成2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改、扩建4个乡(镇)卫生院,新建143个村卫生室,达到应建行政村村卫生室的100%。建成县医院综合门诊大楼和县疾控中心办公用房,启动县医院新址建设项目。
(三)人口协调发展、生态建设与资源综合利用不断增强。完成4个乡(镇)中心计生服务站和妇幼保健中心项目建设,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完成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4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后续产业经果林种植0.69万亩。实施森林植被恢复费项目建设6.19万亩,义务植树55万株,四旁植树83万株,完成水土流失治理8平方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1.94%,比2005年增加3.6个百分点。出台《龙里县县城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办法》,启动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创建州级“绿色学校”3所。加强环境执法,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2010年,全县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900吨和7100吨指标范围内。强化企业节能降耗,完成特种合金精炼炉改造等技改项目,规模工业总产值能耗同比下降了6.56%,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逐步提高。
(四)平安文明创建效果显著。认真解决群众来信来访,排查矛盾隐患,化解矛盾纠纷,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深入开展“平安龙里”创建活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提高了村干部待遇。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降”目标,无重特大事故发生。以“平安龙里”建设为载体,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建成县城视频监控报警系统;加强接边地区的综治联防;妥善处置林权纠纷;深入开展“打黑除恶”和打击“两抢一盗”等专项行动,有效遏制重特大恶性案件和多发性案件。强化食品药品监管,稳定城乡市场。完成了360辆机动三轮车重组置换,60辆城市出租车顺利上市运营。进入省、州“平安建设先进县”行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