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一年以来,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瞄准跨越目标,秉承“五大理念”,凝聚发展共识,适应新型常态,抢抓历史机遇,全面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顶住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发展指标保持高位增长
2016年,我们审慎应对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和诸多挑战,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预计,完成全县地区生产总值79.76亿元,同比增长13.8%;第一产业增加值9.14亿元,同比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49.22亿元,同比增长14.3%;第三产业增加值21.4亿元,同比增长16.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5亿元,同比增长1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亿元,同比增长13.4%。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6.48亿元,同比增长2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4亿元,同比增长14.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65元,同比增长10.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95元,同比增长10.1%。2016年,增比进位在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中排第2位,成功实现“十三五”首年开门红。
二、合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三次产业发展协调并进
立足资源优势,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增长极,下大力气抓好“三去一降一补”推动一二三产转型升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4:61.7:26.9。一是农业基础地位巩固提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平台,整合发改、财政、农业、水利、扶贫等项目资金5.36亿元,夯实农业“一区五园”基础;完成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全县机耕面积达13万亩,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达57.83%;百亩农机总动力达93.5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4.3%。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33.4万亩。农业品牌创建有力,拥有9个“三品一标”认证产品。全县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6.35亩,获无公害产品认证品种12个,其中“龙里刺梨”“龙里豌豆尖”获地理标志保护认证,“无须豌豆尖”“龙里蕨菜”获优质农产品荣誉称号。多样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发展县级以上龙头企业4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300家。积极探索多种方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实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土地流转13.78万亩。二是工业主导地位不断加强。依托“一区三园多点”产业发展格局,培育壮大新型建材、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特色食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以工业“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实行县级领导挂帮联系企业制度,切实解决卡布国际、雪花啤酒60万吨迁建等重点项目推进难题。加大跑上力度,为贵州中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黔中产业园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争取预算内资金及基金1.2亿元。搭建银企对接桥梁,开辟股权融资、专利权质押、动产抵押融资和小额贷款等绿色通道,10家企业通过“贵园信贷通”“助保贷”等平台获免费担保贷款3175万元;瑞和制药、黔宝食品等3家企业通过发明专利质押融资近1亿元。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技改扩能和转型升级步伐,促成创奇、弘康、瑞和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跨越发展。全县2000万规模以上企业达128家,规模企业总数居全州第1位。三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依托航空、铁路和公路立体交通优势,以商贸物流、快递服务为重点,打造西南物流转运枢纽和快递集散中心。快递物流园区已入驻快递企业11家、物流企业14家,其中7家快递企业和8家物流企业建成运营,日吞吐量137万件以上。推行“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商贸物流业”等电商模式,全县建成县级快递物流综合配送中心1个,镇村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62个、村级服务点56个,快递物流配送覆盖率80%以上。着力打造中铁生态城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推进莲花湿地公园、龙架山森林公园、龙里大草原等“多园并区”,实现连片发展;强化景区、景点品质升级改造,提升对外旅游新形象,全县打造星级酒店7家,旅行社分社1家,旅游商品30个以上;接待游客达258.59万人次。
三、聚力发挥投资关键作用,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充分扩大有效投资,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等领域投资力度,破解发展制约瓶颈。向上争取预算内投资项目42个,总投资7.93亿元,其中:中央及省预算内资金1.47亿元。累计获批专项建设基金项目28个,总投资109.96亿元,其中:获批专项建设基金9.86亿元,拉动投资40亿元以上。一是交通体系趋于完善。210国道县城至倪儿关段改造、草原至高坡油路建设全面完成,关口至上把比、城兴至金谷、摆勺至干未等11条40公里农村断头路建成通车,城乡交通体系日趋完善。龙溪大道、贵龙纵线干道二期启动建设,将从另一方向缩短与贵阳的时空距离。贵新高速公路北移工程成功挤入省交通“十三五”规划盘子,北部两镇将摆脱无高速公路的历史。二是水利保障更加有力。窄冲水库成功下闸蓄水,龙滩、大竹芒、下把比三座小型水库建设顺利推进,城市供水保障更加充分。随着小农水、茶香刺梨现代山区水利示范工程等一批小型水利工程的建成投运,农业水利设施更加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如期完工,解决约4500人饮水安全问题。三是电力设施更加齐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顺利启动,龙里35千伏湾寨第二电源工程投入使用,110千伏马郎、继望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行,城乡用电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四是信息网络扩面提速。开启智慧城市建设。实施信息基础设施三年会战,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实现4G网络乡镇全覆盖;电信有线网络覆盖累计开通91个村,覆盖率57.23%;无线网络累计开通140个村,覆盖率88.5%。
四、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开放翻开崭新一页
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提升。一是政府性改革纵深推进。政府投融资体制、镇(街道)国库集中支付、城市管理执法模式等改革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启动医疗救助“一站式”管理服务、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改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试点工作。二是不断深化开放合作。与贵阳市南明区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继续深化与广州市黄埔区对口帮扶。不断加强与贵定、惠水、长顺等“北翼”其他三县的合作。配合推进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建设。对外招商成效显著,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0亿元。三是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开展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申报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申报工作;申报科技项目23个,争取资金2300余万元;专利申请50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8.96%。
五、突出区域统筹协调服务,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脱贫攻坚成效明显。以精准识别、精准施策、退出管理为核心,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实施大数据扶贫战略。完成2015、2016年上级扶贫项目100个、资金7318万元。发放特惠贷7893万元。编制实施“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通过挂图作战,年内减少贫困人口9540人,20个贫困村出列。醒狮镇、湾滩河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全面竣工。二是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大力开展城乡低保救助,发放城市低保金346.33万元、农村低保金1584.57万元;发放救助资金275.57万元。全面开展社会养老服务,龙山镇、谷脚镇、湾滩河镇敬老院投入使用。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3638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04896人。通过开展技能创业培训,助推社会就业创业,完成城镇新增就业5566人。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成棚户区改造1330户,分配住房1327套。三是公共卫生条件更加齐全。实现乡(镇)标准化卫生院、远程医疗会诊、新农合大病保险参保、乡镇卫生院拥有执业医生、乡村中小学校医设置“五覆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县卫生公租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县中医院建设项目启动实施。全面落实二孩政策,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9‰。四是教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台上、大岩、果里等13所农村幼儿园完成建设;羊场中学、羊场小学、岱林小学3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全面完成;县城第五小学完工并投入使用;龙里新高中完成工程量40%。高考二本上线率58.98%,成功突破600人大关。狠抓控辍保学工作,小学阶段辍学率为0,初中辍学率为1.3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7.56%。
(以上数据摘自2017年1月5日在龙里县第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龙里县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