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里县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居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等20余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如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古朴精致的民族工艺品,从古至今延续不变的传统造纸工艺,每年正月跳月、跳洞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以及治病救人的火功疗法、苗医药刮痧、布依接骨膏等传统技艺技法,这些都是我们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传承。
通过不断收集整理和发掘申报,我县已获评省级非遗项目10个,州级非遗项目11个,县级非遗项目38个,从即日起将陆续进行展示。
草原《苗族甚碧让》(跳月)
省级非遗保护项目(贵州省人民政府2019年公布)
苗族跳月,是苗族自发组织的一项最为隆重的传统习俗,时间约定在每年的正月、六月和七月,正月初一至十二期间的跳月,称为“甚碧让”(跳花场),六月和七月初六至十七夜间的跳月,称为“甚啊腊”(直译跳月亮,又称跳米花月),参加的人是未婚青年,不需要着盛装。人数从几百人到上千人不等。
现在龙里苗族跳月的时间为正月初一至初三。原草原乡前进村、幸福村、城兴村等苗族跳月时间从每年的正月初五至初十二不等。每个跳月场第一天为(预)热场,第二天是正场,第三天是尾场。热场就是场主寨老组织年轻人穿上盛装,举行开场仪式,吹芦笙入场一至三圈,多在午饭后举行。正场就是周围团寨的年轻人赶来跳芦笙舞,从上午一直跳到下午,也是甚碧让活动中最热闹的一天。尾场就是前一天留宿的亲戚朋友或附近寨子的年轻人最后娱乐,一般在上午,由场主村寨的队伍最后吹笙绕场三圈,算是收尾。
每年的农历六、七月间的初六至十七,有月光的夜晚,草原上的苗族青年都要相约出门跳米花月。关于跳米花月的缘由,当地人有“苗家不跳场,稻谷花不扬”的说法。跳完后,一起在路上、田坎上或草坪、坡头谈情说爱,深夜各自而归。
著作权人:陈光荣
照片说明:2013年正月初十,下牌跳月冲,入场情景。
著作权人:杨必清
照片说明:2013年正月初十摄于下牌等鲊寨出发跳月场景。
著作权人:陈光荣
照片说明:2013年正月初十,摄于下牌跳月冲,男性吹笙近景。
著作权人:陈光荣
照片说明:2013年正月初十,摄于跳月冲,女子在前,芦笙队在后的情景。
著作权人:杨必清
照片说明:2015年正月初五上牌跳月场景。
著作权人:陈光荣
照片说明:2013年正月初十二摄于跳月冲,散场时身穿红袍结束的情景。
花灯戏(龙里太平花灯)
省级非遗保护项目(贵州省人民政府2019年公布)
龙里太平花灯主要分布在龙山镇的下麻若、金城下、场坝、余下堡、水场堡、椿菜园等地,县内镇(街道)也有少量分布。民国初期,龙里太平花灯发展到15个灯班,1984年全县固定灯班有25个。到目前只有五个灯班的服装、道具、乐器基本达到演出要求。更只有两个灯班坚持长期参加地方大型活动和庆典演出,每年演出20场左右。草原下麻若灯班已传18代,是龙里县有文字依据的历史最长、内容最完整的一个灯班。
龙里太平花灯表演的传统内容各地不尽相同,但都包括开灯祈福、戏曲表演、收灯(下河)仪式几个流程。传统剧目有《三星送吉祥》等38个,自创剧目有《审官》等11个。唱腔保留高腔、二流、流水板等31个,小调18个。就其表演形式及内容而言,有开脸谱的“生旦净丑”角色,有古今文武的戏曲表演的台子戏,有沿村祈福的巡演庭院戏。每年春节期间的正月初一至十六是主要活动时段。
龙里太平花灯戏具有古典剧目文献和民间小调的音乐研究价值;具有道具易制、不择场地、随时随地可以学唱的民间普及价值;具有不计报酬,民间娱乐实用的经济价值;具有老调新戏、古为今用的文艺宣传价值。
著作权人:刘江
照片说明:《祭灯》
著作权人:刘江
照片说明:《拜灯》
著作权人:刘江
照片说明:在贵阳市骑龙镇演出观众场景。剧照《二女偷桃》
著作权人:刘江
照片说明:剧照《三星拜寿》
著作权人:刘江
照片说明:剧照《芦花荡》
著作权人:刘江
照片说明:剧照《大战常沙》
著作权人:刘江
照片说明:灯笼
苗族“系郎周”
省级非遗保护项目(贵州省人民政府2019年公布)
茂穰(海葩苗的自称苗语),“系郎周”是茂穰世代相传的独有的文化现象,主要流传于龙里县湾滩河镇岱林片区,少部分分散流传并运用于邻近的贵定县云雾镇以及惠水县和平塘县部分临近云雾山周边的村寨。“
“系郎周”意译情郎阿哥接粽子,情妹阿妹包粽子送情郎。通常第一年情妹送情郎7串70个粽子,7寓意“吉”,美好情缘的开始;第二年送9串90个粽子,粽子篮底里放有一件长衫子,寓意长长久久。第三年送11串110个粽子,寓意情爱一生一世,粽子蓝底里放着姑娘亲自刺绣的背牌一个,托物言志,至死不渝,情深似海,生死相依。情妹赠送情郎背牌是“系郎周”中最高贵、最神圣的礼俗。如果这对恋人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个背牌将用作情郎百年归天之时的枕垫,寓意生死在一起;倘若这对恋人不能步入婚姻殿堂,这个背牌也将放在情郎百年归天之时其腋下,陪伴情郎生死轮回之旅,寓意今生不能在一起,来生再相会,见物识人,此乃三生有幸。六月初六这天,茂穰同胞们都会载歌载舞欢聚一堂,他们用“芦笙、飞歌、木叶、竹箫、呈罡”等形式庆祝六月六这一民族独特习俗。近年来,为发扬继承民族文化的思想,龙里县湾滩河镇岱林片区海葩苗同胞后辈陈光荣、王永秀等在每年的农历六月“系郎周”时间牵头组织年轻一代开展“系郎周”系列庆祝活动,逐步形成了以岱林片区为主要传承人的茂穰“系郎周”的传承圈。
著作权人:罗宗祥
照片说明:2017年“饯腊粙”海葩苗姑娘摘粽子叶。
著作权人:赵文荣
照片说明:姑娘们提粽子送情郎。
著作权人:罗宗祥
照片说明:2017年“饯腊粙”阿哥阿妹花场会。
著作权人:罗宗祥
照片说明:2017年“饯腊粙”阿妹送阿哥在花场相会的情景。
著作权人:罗宗祥
照片说明:茶园传情。
著作权人:赵文荣
照片说明:2017年“饯腊粙”阿哥爱情满载而归的情景。
著作权人:罗宗祥
照片说明:2017年“饯腊粙”阿哥阿妹“呈罡”对吟的情景。
著作权人:罗宗祥
照片说明:2017年“饯腊粙”芦笙歌舞庆祝活动的情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