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京电力公司2023年8月24日在临时记者会上发布消息,首次排海每天将排放核污染水约460吨,持续17天,合计排放约7800吨核污染水。在周围一片抗议声中,日方执意将核污染水排海,此举引发诸多恐慌,有民众担心海鲜是否还能吃?有人担心海边浴场能否继续愉快玩耍?有网友疑惑是否需要囤碘片、碘盐来“抗辐射”,甚至在我国多地引起囤盐风波,有群众想知道是否有防辐射仪器,来预防辐射伤害?这场核污染水排海带来的危机还将持续扩散,发酵……民众对核技术和安全专业知识的缺乏也将助推核危机的各类恐慌升级,在民用防辐射技术仪器这方面可能造成的群体性恐慌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据网上报道:“自人类和平利用核能以来,人为向海洋排放核事故污染水没有先例,也没有公认的处置标准。12年前年发生的福岛核事故已经造成严重灾难,向海洋释放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质”,这次核污染水排海造成的灾难会是什么样子还是未知数。一是排放持续时间将长达30年之久,据悉,福岛第一核电站退役需要数十年,这个过程中还会持续产生大量核污染水,排放时间可能远超30年,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短则十几年,最长的能达5000多年;也就是说,日本核污染水对全人类的危害将是长期性的。二是核污染水排放量巨大,目前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染水约有134万吨,2023年度将把约3.12万吨核污染水分4次排放,每次约排放7800吨,巨量的核污染废水在生物富集效应的作用下不仅不会被稀释,反而被富集;三是海水生态环境不是地球上单独体,地球生态环境涉及大气、水、海洋,土壤等多方面,据悉,此外,大气循环有可能将核污染水蒸发到云层,再化作雨水洒遍地球每个角落,潜在的危害环环相扣,难以估量。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于1986年4月26日,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邻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爆炸散发出大量高能辐射物质到大气层中,这些辐射尘涵盖了大面积区域,方圆30公里地区的11.5万多民众被迫疏散。这次灾难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爆炸于广岛的原子弹的400倍以上,多处处于核辐射中心的区域至今仍是“生命禁区”。
在此严峻的环境下,对于基层辐射安全监管能力是巨大的考验,一是基层缺乏辐射监测仪器,龙里县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仅配有个人剂量报警仪一台,没有配备便携式监测仪器,龙里生态环境监测站无人员和设备开展辐射监测资质及能力,无法完成辐射应急响应能力建设,缺乏辐射事故应急响应能力;二是城市辐射背景值监测由黔南州生态环境局委托第三方监测机构开展,频次为每季度一次,每个县一个监测点位;现在核污水排海的情况下,原有监测频次和点位难以匹配现实条件;三是群众获取信息渠道来源于网络,不具备辨别信息真假能力,容易被谣言误导引发恐慌。传言碘片可以预防辐射,于是碘盐遭受哄抢,囤积碘盐成为大家的“救命稻草”,后续可能还会发生防辐射仪器遭受哄抢情况,便携监测辐射仪器也可能迎来群众的抢购潮,甚至不断会有事件成为引起群众恐慌的导火索。
为提升基层辐射安全防护能力,有效防范核污水可能引发的防辐射技术仪器恐慌,建议在以下几方面做好相关能力提升建设和预防措施,一是加强基层辐射应急监测能力建设,配备有效辐射安全监测仪器以及防护设备,做好重要辐射安全应急物资储备;二是基层政府提高辐射安全相关经费保障,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做好增强城市辐射背景监测频次和点位以及做好数据公开,与此同时,严查海水产品等进口食物的来源地、辐射监测数据等关键信息;三是基层宣传部门做好公共宣传;公安部门严厉打击网络谣言,为公众提供专业有效正确的防范和辐射信息来源;市场监管部门严查防辐射仪器技术设备技术性能,合格证书规范性,严厉打击商家存在夸大产品性能的虚假宣传等误导群众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