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里县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居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等20余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如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古朴精致的民族工艺品,从古至今延续不变的传统造纸工艺,每年正月跳月、跳洞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以及治病救人的火功疗法、苗医药刮痧、布依接骨膏等传统技艺技法,这些都是我们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传承。
通过不断收集整理和发掘申报,我县已获评省级非遗项目10个,州级非遗项目11个,县级非遗项目38个。
苗医药·火功疗法
州级非遗保护项目(黔南州人民政府2019年公布)
苗医药·火功疗法是古老的民间医疗技术,时至今日黔南州龙里县龙山镇草原、湾滩河镇摆省、冠山街道大新等地区的苗、布依、汉等群众仍沿用此法。苗医药·火功疗法主要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等疗效及舒筋活血等保健功能。
苗医药·火功疗法顾名思义是用火治病。火疗分敷、灸、淬、拔四类。“敷”是使用膏药、鲜药、药散敷贴患处或病灶的反射区域,有用火燎、烤、薰三种施治手法。“灸”是用艾蒿干叶为燃料,拌上药物,圈成手指大小的药柱,点燃并用药烟熏烤施治部位。“淬”是用灯草捻细蘸植物油点燃在施治部位,点烧发出清脆的爆炸声后火熄灭,所以又叫打灯火。“拔”是打拔筒。打拔筒是应用动物的角等作为吸拔工具。打拔筒分为普拔和药拔两种。普拔是用火燎拔筒内腔利用热气拔吸在施治部位。药拔是用药汤煮拔筒利用药物气体拔吸施治部位,在拔除湿热气的同时药物通过毛孔渗透体内达到治疗效果。苗医药·火功疗法以取材方便、方法简单、价格经济等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掌握此技法的人已越来越少,为把此项技法不断传承和保护,如“贵州苗氏医药器械有限公司”运用苗医药·火功疗法的配方技法生产出相应药膏、药贴等,解决了很多患者的痛苦,使苗医药·火功疗法这一非遗项目凸显了社会价值。
图片拍摄者:石绍久
苗医药刮痧
州级非遗保护项目(黔南州人民政府2021年公布)
苗医药刮痧是龙里县少数民族治疗病痛的一种常用技艺。是通过刮拭皮肤表面刺激经络和穴位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血流通状态从而治疗疾病。苗医药刮痧根据病症分为普刮和药刮两类。普刮如一般感冒和头痛刮头,脚痛刮脚。药刮是根据病症用刮器沾上相对应的药酒来刮。如果没有准备或者特殊病症就现采草药熬制药汤,如刮重感、流感就用鸡屎藤、巴地香、橙皮等加上其他药物配方的药酒或药汤来刮。
苗医药刮痧还要分经认穴。民间刮痧师傅虽然说不出经穴,但他们传授时告诉初学者从什么地方刮到什么地方,哪里施重手,哪里施轻手,都暗合经穴理论。刮痧的手法除了轻重有度,逆顺有规,反复有定以外,刮痧师傅的运力很有学问。一般人的重手法就是用力按下运力刮过。虽然治病,但观者只看到一股蛮戾粗暴的行为。患者皮肤生痛,辣痛刺激难忍。技术精湛的手法是力透指尖松臂弛腕,观者见其轻巧如挥尘弹花,患者只有皮痒舒适之感。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掌握此技法的人已越来越少,为把此项技法不断传承和保护,如“贵州苗氏药业有限公司”研制的“苗氏刮痧液”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严格检测药物的差数配方生产而成,免去了草药采制的麻烦并可直接使用,解决了很多患者的痛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图片拍摄者:石绍久
龙里布依红酸汤制作技艺
县级非遗保护项目(龙里县人民政府2024年公布)
红酸汤是流行于黔南州龙里县的一种布依族传统技艺。布依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为了长期保存毛辣角(西红柿)、红辣椒,经过长期的生活积累,发现用毛辣角(西红柿)、红辣椒装坛发酵后可以长期保存。且这种经过发酵后的毛辣角(西红柿)、红辣椒口味产生了与新鲜的毛辣角(西红柿)、红辣椒不同的口感,用这种发酵后的毛辣角(西红柿)、红辣椒进行烹饪可形成独特的酸味,经过千百年不断的食用逐渐形成一种食酸的饮食习惯。
龙里布依红酸汤选用当地产的毛辣角(西红柿)、红辣椒两种基本原料,辅料主要是盐、米酒等。腌制毛辣角(西红柿):制作时先将新鲜的本地小毛辣角(西红柿)洗净控干水后装入陶坛中,按比例加入盐、米酒,盖上坛盖,加上坛沿水,放置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发酵三个月,达到一定的酸度后就可以食用了。腌制红辣椒:挑选出本地产肉质肥厚、颜色红艳的红辣椒洗净后控干水分放入木盆中。用专用的宰刀将红辣椒剁碎装入陶坛,按比例加入盐、米酒盖上坛盖加上坛沿水放置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发酵半个月,达到一定的酸度后就可以食用了。红酸汤的调制:将腌制好的毛辣角(西红柿)和红辣椒取出剁碎,按一定的比例通过混合成为红酸汤的底料。制成的底料可作为火锅的调味也可制成红酸汤火锅还可用作米粉的汤底成为酸汤粉等。同时发酵好的龙里红酸汤汤色清亮,无色素添加酸味纯正。由于属有机酸发酵耐长期储存,饮后回味保证了酸汤的原味。通过龙里红酸汤烹煮的菜品开胃、生津,酸爽味浓、久煮不变味。为把龙里布依红酸汤制作技艺传承和保护,贵州昌哥食品有限公司通过此技艺制成了布依红酸汤,远销省内外。
龙里红酸汤制作技艺是龙里布依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优秀的民族文化瑰宝。
著作权人:熊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