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潮”黔看】文创赋能 平坡农民画带火村庄

【非遗“潮”黔看】文创赋能 平坡农民画带火村庄

发布时间: 打印 关闭 字体:

选好宣纸,调好涂料,勾好线,构好图,填好色,细致描画图案……一笔一笔看似歪歪扭扭,成画之后却十分惊艳,画面感十足,这就是黔南州龙里县农民画家兰开军一幅作品诞生的基本流程。

   “我们的作品色彩艳丽,造型夸张,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历史记录。”兰开军一边作画,一边和记者聊起自己的农民画之路。

兰开军作画

从记事以来,每到农闲时节,兰开军总是看到母亲在煤油灯下画天画地画四季,画人画物画生活。小小的他,好奇心十足,拿着母亲的画笔也学着比比划划,看着歪歪斜斜的线条,得到母亲的夸奖,兰开军开心得不得了。

兰开军作画

童年和少年时代,兰开军没有走出过大山,和家人居住在龙里县洗马镇平坡村,虽然跟着母亲习画,却不知道自己画的什么,“只晓得母亲的画作,除了用来印在衣服上,每到春节,还被送给亲友或者用来贴墙作为装饰,家里面被装扮得十分漂亮。”

农民画和刺绣结合做成衣服

“他小时候去放牛砍柴,都要背着画夹去画画。”平坡村村民侯明惠说,兰开军对画画十分痴迷,村里好多人却觉得画画可能寻不到好出路。

1990年,18岁的兰开军高中毕业,他不顾家人反对,到龙里县城拜师学艺。“那时候身无分文,但是激情满满。”回忆起那些追求多彩人生的穷日子,兰开军记忆犹新。

农民画和刺绣结合做成衣服

在恩师何苦的悉心指导下,兰开军的绘画功底逐渐扎实,成长很快,“给别人画像能挣钱,逢年过节还可以给父母几百上千元钱购买礼物或者年猪,也慢慢得到当初反对最强烈的父亲的认可。”

1994年夏天,兰开军和何苦一起到龙里县原三元镇河边寨两个月,引导当地有绘画基础的群众一起作画,将当地打造成龙里县第一个“农民画艺术之乡”。

兰开军开发的文创产品扇子

从河边寨回来,兰开军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想到了平坡村喜欢画画的父老乡亲,就向何苦提起家乡的事情。1995年8月份,何苦带着兰开军到平坡村驻扎两个月,和乡邻创作了一大批精美画作。当年底,平坡村获得原黔南州文化局命名为“平坡苗族农民画艺术之乡”。

兰开军(右)指导大学生作画

在何苦的帮助下,兰开军和平坡村村民的作画水平跃升一个新台阶,加上积极向上争取和开展宣传,2003年开始,平坡农民画逐渐在国内文艺圈“走红”,很多农户的画作登上大雅之堂,并赢得订单,平坡农民画走上了“变现”之路。

兰开军开发的文创产品小饰品

风雨之后方见彩虹。通过多年努力,兰开军于2007年获得了贵州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此后,他还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到龙里县文化馆工作,为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兰开军只要一有空,便带着各地的人到平坡村看村民的画作,将村民的画作带到龙里县城销售,让大家在做农活之外有一份不错的收入。

兰开军开发的文创产品文化衫

兰开军还将农民画和蜡染、刺绣相结合,抓好文化创意,在手机壳、抱枕、扇子、茶杯垫、小提包、服装、小饰品等上面用到了平坡农民画,结合实际跟随时代潮流,实现线上、线下宣传销售的效应,突破了农民画原有的局限性,还拓展了销售的渠道。

平坡村群众在墙上作画

2014年,平坡农民画被列入黔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兰开军成为代表性传承人,如今走进藏在大山深处的平坡村,各家各户的墙外都是画作,仿佛置身画廊之中,该村也被称为“农民画的露天博物馆”。很多游客和收藏爱好者、艺术家慕名前来购画、观画、赏画和旅游,数百个家庭因为农民画而走上了富裕的道路。现在,村里长期作画的群众有近50名,每年作画三四千幅,年收入70多万元,部分群众一年售画收入达七八万元。

平坡村群众作画

与农民画相伴40多年,一路走来,并不容易。“虽然路遇风雨,但也见得彩虹。”兰开军说,希望农民画改变更多的家庭,让村民更加富裕,让龙里县的村村寨寨都更美好,成为一个又一个“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