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里县党建引领“五抓五促”,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龙里县党建引领“五抓五促”,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发布时间: 打印 关闭 字体:

切实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服务工作,龙里县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注重强化安置社区党的建设,突出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持续优化提升“四建四进”模式,通过“五抓五促”深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进一步促进就业增收、提升服务质量、加强综合治理、提振信心志气、激发内生动力,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抓党建促引领,夯实基层新堡垒

坚持以党的组织领导统领政权组织、经济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以安置社区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以组织领导、党员共管、服务联动”为目标,结合社区建设全盘抓基层党建落实,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党组织带领各类组织参与社区共建,拧成“一股绳”,同下“一盘棋”。一是健全组织体系。持续深化1名县委常委+1领导+N个包保部门”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体系,扎实推进后续扶持工作。二是建强组织力量。甄选一批懂发展善治理、有干劲会干事、讲奉献能创新的优秀年轻干部进入社区“两委”班子中,通过优化提升基层组织力量,进一步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换届后安置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4岁,大专以上学历24注重从优秀年轻党员、大中专毕业生、致富带头人、外出返乡经商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中培育后备力量,制定后备力量培养方案,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社区后备力量队伍,为社区干部力量培育新鲜“血液”。2023年以来,共培养后备干部22名,确保实现“一职一备”。三是增强组织生活活力。在坚持组织生活内容的思想性、政治性和原则性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党员所需所盼,针对性地制定年度、季度组织生活的时间和内容安排,提升党员参与学习兴趣。通过开展集中学习、专题党课、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志愿者服务等,让组织生活从“看不见”变成“摸得着”,真正使党的组织生活严起来、活起来。截至目前,安置社区党支部党员目前共计73名,其中群众党员48名,2023年以来,共发展入党积极分子11

二、抓保障促提升,实施服务大提质

围绕易搬后续扶持工作,进一步整合各类政策资金,围绕人居环境提质、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短板弱项,扎实推进易搬安置区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均衡化,提升安置区保障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基础设施提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争取上级各类帮扶资金,对社区进行提质升级,进一步完善环卫、绿化、亮化、停车场、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做到功能完善、设施齐全、贴心服务、便民利民,真正满足群众生活、娱乐需求。2022年以来,共计投入财政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共计883万元,实施项目4个,完成了安置区人居环境提质改造及奋进社区天然气安装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短板。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工作体系。按照“四个不摘”工作要求,扎实做好安置区政策保障工作,易地扶贫搬迁监测户86户306人,均落实正式干部包保,精准落实各项帮扶政策,落实率均达100%。对搬迁家庭新增人口人均住房面积不足20㎡的搬迁户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优先享受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保障,已落实公租房租赁政策3户。对符合城镇低保条件的搬迁家庭全部纳入保障,低保户共274户649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缴纳率100%。开发公益性岗位共208人。三是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积极申报财政衔接资金、广州市协作资金等,申报项目就地实施扶贫车间、洗车场、停车场、后续扶持发展中心等经营性项目5个,投入资金3197万元,年分红资金175万元以上,并积极探索“飞地”新经济模式,充分利用安置区社区以外其它村(社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刺梨、辣椒、大米、油菜等农特产品加工厂房建设项目6个,投入资金1367万元,年分红资金68万元以上。搬迁脱贫户分红户均1500元。在社区“两委”的领办下,成立了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劳务公司,负责社区物业管理、经营性门面管理,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四是推行物业管理服务。扎实开展物业管理服务,积极探索推进冠山街道奋进社区物业管理实体化公司省级试点建设工作,按照兼职不兼薪的原则,选优配强物业服务公司管理队伍,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现代物业+”运营管理模式,采取“先收后补”的方式收取物业管理费,清单化开展物业服务,并积极整合资金资源拓展物业公司业务,有效破解“单一物业费收入”向“物业费收取+政策性补贴、市场化收费等综合性运营收入”转变,切实提高物业管理综合运营收入。截至目前,奋进社区物业公司已完成队伍建设、制度完善、物业费收取等相关工作,并承接了劳务培训等拓展性业务,现有管理人员7名,保安、水电工、保洁员等47人(公益性岗位43人),已收取2023年物业费51.16万元,劳务公司收入58.5万元。

三、抓就业促增收,多措并举稳民生

按照“联园区、接产业、促就业”总体思路,建立健全搬迁劳动力就业信息台账,结合安置区周边工业园区及产业基地用工需求和搬迁群众就业意愿扎实做好劳动力就业信息动态管理、抓好有组织劳务输出、精准配置产业、做好公益性岗位兜底落实就业政策,多渠道、多形式促进搬迁劳动力稳岗就业。一是技能培训提素质。根据搬迁群众认知水平、方便程度等习惯,结合市场需求,不定期输送有就业意愿的群众到企业提前试岗进行“以工代训”,促使群众熟悉岗位需要、熟练岗位技能;强化沟通对接,与县就业部门联合开展家政服务、月嫂育婴等“短、平、快”技能培训。2023年,共开展培训12次,培训人数253人次。二是就业超市送岗位。创办“就业超市”,构建“党支部+劳务公司+园区企业+群众”运营模式,在企业用工与群众就业需求之间搭建起“双向自选”及“销售推荐”的就业帮扶平台,有效化解企业用工难和群众就业难的困境,帮助群众实现家门口稳岗就业。同时,对搬迁劳动力状况开展动态监测,岗位信息常态化推送。2023年以来,通过“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等,促成3113名劳动力就业,向省外定向输出劳动力767人,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就业率已达100%,劳动就业95.7三是拓宽渠道促增收。针对无法长期就业、年龄偏大等无法入企就业但就业意愿较强、身体健康的群众,以“就业早市”模式,用好用活现有就业服务链,集中开展县城及园区周边的临时用工服务,确保实现群众就业全覆盖。2023年以来,共计输送临时用工460人次,促进群众增收达16500元以上

四、抓文化促融合,唱响文明主旋律

坚持党建引领,统筹各方力量资源,深入推进易搬安置区综合性文化服务示范点创建,不断强化安置区文化阵地建设,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示范试党建教育基地、等载体,着力推动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服务,抓好群众思想引导,利用传统节日等重要时节,广泛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氛围弘扬社会新风尚。一是丰富文化生活。通过广帮资金,对社区进行提质改造,利用民族文化一条街,感恩广场每月度举办一次文化活动,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和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搬迁群众之间交流,丰富社区文化内涵,加强搬迁群众社会融入。利用好“村村通”广播、文化广场大屏等,及时宣传党的政策、传递党的声音,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激励他们靠辛勤双手开启新生活。二是深化感恩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团组织作用,全面调动教师、学生积极性,结合“万企兴万村”重教兴学行动,与爱心企业搭建爱心帮扶桥梁,动员各方力量,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安置社区学生实施学业提升计划。同时围绕“感恩奋进”主线,建设党史馆团史馆等,大力培养“小小红色讲师团”成员,通过思想引领、关心关怀,促进感恩教育不断引向深入。三是倡导文明新风。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及创文健康知识普及,深入开展五好社区“七看三比”大比武等活动,加强传统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深植良好家风和谐民风。每年对最美家庭、最美联户长、最美志愿者等进行评选表彰,让文明新风吹到群众心坎上。

五、抓治理促发展,凝心聚力奔和谐

以“社区同心共建,幸福和谐共享”为工作目标,厘清社区治理参与各方权责清单,完善居民公约,建立健全居民议事厅、联席会议等居民议事协商制度。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和引导搬迁群众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工作,充分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搬迁群众“主人翁”意识,打造新时代易地扶贫搬迁点社会治理新样板。一是多网合一解民忧。构建“党支部+包保部门+网格员+联户长+群众”五级治理体系,科学划分网格,选优配强网格员、联户长,按照“一网统管、一网统防、一网统办”总体思路,多渠道收集群众意见建议,编制重点问题事项清单,实行周提示,周调度、月公示,有效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实现基层矛盾问题抓早、抓小、抓好。2023年以来,累计解决乱堆乱停、养殖家禽、占道经营等突出问题100余项。二是化解矛盾纾民困。持续推进“四单”服务模式,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借鉴“枫桥经验”,探索矛盾排查化解积分制,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与社区群众年度分红挂钩,充分调动辖区老党员、志愿者、热心居民等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切实提高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的整体水平,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截至目前,化解矛盾纠纷200余起,实现“零上访”。三是三治融合暖民心。积极推进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建立健全居民公约,引导群众自觉参与社区治理,树立社会新风尚。组建15支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政策宣传、走访慰问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传递党的温暖。定期邀请司法机关、法律援助单位等专业人员开展法治宣传、提供法律咨询、参与矛盾纠纷调解,提升群众法律意识,确保社区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