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抓责任落实,持续变林长制为“林长治”。以全面体系、全方位巡管,压实护林责任,聚焦管人、管山、管火,守住护林护绿防线。一是建强护林巡林体系。严格落实双总林长和责任考核机制,将落实林长制责任纳入县域服务高质量考核内容,构建县级林长包镇、镇级林长包村、村级林长包组、护林员包山头五级网格责任体系,依托15名县级林长、79名镇级林长、90名村级林长及1192个网格的1263名护林员,常态化开展巡林护林47万余次,确保森林资源管护“最后一公里”落实到位。二是织密森林防火安全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上,高位推动,抓实“林长制+森林防火”。印发实施森林防灭火联防、打击野外违规用火等专项方案,以“6+6+69+N”立体防火体系(即:6名县委常委包保督导、6个县级部门工作组、69家挂帮部门及镇村力量、1263名护林员全员参与)定格、定人、定责抓森林防火,开展督查300余次,消除农事用火隐患220余起。强化应急能力建设,组建县镇专业半专业扑火队62支、群众扑火队79支,新增无人机、灭火机等防火装备3500余套(个),建设防火隔离带7.8公里,科学实施计划烧除2129次、面积1.4万亩。2025年以来,成功实现州级以上卫星热点火情和重大森林火灾“零发生”,森林火情同比下降100%。
坚持抓严管执法,持续推动“五长”“五联”协作。依法依规抓、联动协作抓林案办理,织密护林执法网络,筑牢生态保护防线,持续夯实“两山”转化根基。一是聚力打击毁林毁草。持续开展“林长、法院院长、检察长、公安局长、林业局长”“五长”协作,以五部门联席召开会商会议、联动办理涉林草案件、联合组织督查巡查、联保林业资源安全、联防职务违法犯罪,开展专项行动6次,查处毁林毁草案件45起,收缴罚款1400余万元,回收林地1100余亩。二是创新生态修复执法。探索“林长+检察长”协作模式办理轻微涉林刑事案件,推行“异地补植复绿”和购买“林业碳票”等替代性修复措施,累计办理案件69起,完成异地补植复绿4300余亩,购买碳票价值1.2万元,实现惩戒与生态修复并重。
坚持抓林业质量提升,持续扩容增量“修练内功”。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科学推进国土绿化,通过扩容增绿、优化林相,厚植绿色生态本底。一是持续开展造林绿化。大力实施造林绿化与生态修复“两大工程”,完成造林绿化5.4万亩、退化林修复1.2万亩,义务植树0.8万株。投入1345万元实施国土绿化项目5个,面积约1.23万亩;投入1565万元实施林业生态项目8个,完成森林抚育5000亩,建设低产低效林改造示范2500亩、高标准油茶基地1000亩,实施树种结构调整1000亩,持续有效增绿扩绿,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3.41%。二是持续优化林地资源配置。统筹推进林耕空间置换,生态基底持续夯实,全县林地保有量稳定在150万亩。制定印发探索推行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集中兑现和集中管护工作方案,指导完成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兑现667.68万元,在全州率先实现资金兑现率100%。
坚持抓产业发展,持续推动林长上山财富下山。持续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建强森林“钱库、碳库”,推动森林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一是壮大林业特色产业。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有效管护刺梨5.67万亩,绿色有机认证2.2万亩,刺梨综合产值达3.5亿元,龙里刺梨基地成功入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期)。引导企业流转土地种植天麻2400亩,带动周边种植500亩,预计产值3.6亿元。二是创新发展林下经济与森林康养。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林下+野生菌”“森林+旅游”等模式,发展林下种养、菌类采集、景观利用林地面积27.77万亩,预计实现产值63.36亿元。投入1250万元完成龙里林场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建成森林步道4.37公里,清理步道两侧19公里。培育林下天麻、林菌、康养等示范基地10余个,打造特色生态旅游线路及自然教育基地5个,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三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林业改革工作纳入县级林长巡林督导重点工作,探索实现公益林“村为主”集中管护新模式,推动村集体利用公益林资源开展可燃物清理承包施工5.68万亩、清理防火线100余公里,带动农户务工增收200余万元。首创“股份林场”3个,发动林农以林地林木入股与龙里林场合作造林,按照收益产出五五分成,累计流转林地约3.2万亩。出台深化林改行动方案和经营权流转指导意见,探索“公司+林场”模式种植林下灵芝800亩,预计产值960万元。创新提出“三联三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典型,有效化解集体林地与国有林地林权纠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