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探访了龙里县的两位百岁抗战老人,聆听他们的抗战经历,重温那段峥嵘岁月。他们当中有在群众中隐藏的“情报员”时念英,有毅然参加八路军为父报仇的赵文禄。今天起,我们将推出《100岁老人忆抗战》专题报道,本期讲述《时念英:群众中隐藏的“情报员”》。
时念英老人给记者展示获得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在龙里县冠山街道西门社区时念英家中,记者见到了百岁老人时念英。谈及当年参与抗战的时光,老人记忆犹新,秘密入党,照料八路军伤员,为八路军运送军粮、军鞋,伪装成孕妇穿越封锁沟,传递情报,这些抗战往事时不时浮现在老人眼前。
1925年,时念英生于山东单县,194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0年前,日本军国主义侵入她的家乡,附近的八路军联合群众奋起抵抗。面对物资匮乏的情况,刚入党的时念英隐藏党员身份,挑起重任,发动群众为前线八路军筹备军粮。
“第一个任务就是舂军粮、舂小米、挖地窖等等,当时八路部队都是吃小米。”时念英说。
为了尽快筹集军粮并安全送到八路军驻地,时念英秘密组织乡亲们,利用夜间行动,凭借人熟地熟的优势,突破敌人封锁,冒死穿越封锁沟,将物资送到八路军手中,“送军粮、担架、鞋子,一批一批地送,我们其实也没干啥大事。”时念英介绍,为了筹集必要的过冬物资,日伪军纠集队伍,气势汹汹闯入时念英老家附近的村庄,挨家挨户地搜刮粮食、衣物等生活必需品,这些暴行令人发指。
“有些当地的日伪军,什么都要抢,有点白面,或者好吃的、好衣服他们都抢走。”时念英说。
时念英老人告诉记者,有一次邻区的八路军与日伪军交战,战斗惨烈,数十名八路军伤员急需转移救治。由于她所在区域距离交战区较近,救治伤员的任务便落在她身上。
“我们两个区有联系,有事情就来找我,我的任务就是穿过封锁沟和日本碉堡送信。”时念英说。
接到上级紧急任务后,时念英担心消息泄露,与党组织商议,决定充分利用夜晚作为掩护,选择在一个偏僻的坟场,召开秘密会议,细化伤员救治和护理工作,“白天开会担心消息走漏,都是晚上召开,开会要绕路,选择在坟墓附近召开。”时念英介绍道,为了保障八路军伤员得到及时的医治,时念英一边挑选可靠群众安顿伤员,一边设法解决医疗物资匮乏问题。
“当时没有医院,照顾伤兵要安排到可靠的群众家,我们自己去找中药为八路军伤兵救治。”
经过时念英和群众的精心护理,八路军伤员很快康复,重返部队,继续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
乔装孕妇送情报日伪军侵犯扑空
跨越80年前的时空,时念英老人清晰记得有一次惊险的情报传递。一次八路军在她家附近休整,日伪军派人员出来侦察,打探八路军动向,伺机来侵犯。时念英从群众中获得此消息,想方设法躲避日伪军盘查,向附近的八路军传递情报消息。
“当时最紧急的事情就是穿过严密的封锁沟,务必及时将情报信息传递到八路军手中,在穿过关卡前,我找一些物品,塞进自己的衣服里装成孕妇样子,转移日伪军的视线,躲避日伪军检查和盘问,最后有惊无险躲过搜查和盘问。”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念英心有余悸。
八路军收到时念英的消息后,立即作出安排部署,将部队撤离到200里以外地方,有效避开的敌人锋芒,保存了有生力量,这是时念英“隐藏”在群众中以党员身份搜集情报、传递信息的一个工作缩影。
八路军安全撤离,让日伪军扑空,这是时念英以党员身份隐藏在群众中搜集情报、传递信息、反抗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一次成功尝试。
“隐瞒”功与名抗战事迹永不忘
在父母的包办下,时念英与17岁的丈夫解保田结婚,丈夫参加解放战争,顺利渡过长江,在解放大西南后。1963年,她随丈夫来到贵州省龙里县工作生活。
“丈夫解保田调到贵州后,在毕节、威宁、望谟、紫云等地工作,最后一家人来到龙里,一直居住到现在。”时念英说。
此后,时念英将秘密入党、掩护抗日干部和八路军战士、支援前线的事迹很少向子女提及。前几年,当地工作人员到时念英家走访慰问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她才将参与抗战的事情一一说出来。
时念英的儿子解建军说:“知道父亲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母亲在抗战时期支援过一线,做了哪些工作,了解不是那么具体,母亲也没有细说更多的细节,她也没有向上级组织反映。”
随后,龙里县有关部门将时念英的事迹进行上报,经过前期申报,时念英老人获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拿到纪念章,时念英老人激动地说:“这是刚拿到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这是之前获得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今年我的党龄已经81年了。我们这一辈人什么艰难都经历过,现在国家强大了,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们赶上好时代,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记者手记】一句“你好幸福”,是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安宁。有幸采访聆听百岁老人参与抗战的故事,是在与时间“赛跑”。他们是抗战的“活历史”,更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犯中华民族的见证者。时念英老人常说的“我只能干这些活”,让人感动。面对日寇来犯,他们不怕牺牲、勇敢担当。抗战胜利后不争功与名,默默支持地方建设,他们的事迹值得敬佩,终将被历史铭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