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八
  • 背景七
  • 背景六
  • 背景五
  • 背景四
  • 背景三
  • 背景二
  • 背景一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基层动态
龙里:不送礼金送牌匾 博士生的“无宴之喜”
打印 关闭 字号:

“大家一个凑点炮火钱,就送了一块匾。”

“值得骄傲,我们大家只是说买点炮仗来恭贺一下。”

“我听说博士是很高的学位,具体是什么我也不太清楚......”

近日,龙里县湾滩河镇湾寨社区摆勺寨热闹非凡,村民们簇拥着一块红底金字的“金榜题名”牌匾,敲着铜锣送到罗晓辉家中,不送礼,不办酒,这成为了当地一段佳话。


罗晓辉的父亲正在悬挂寨邻们赠送的牌匾

牌匾红底金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罗晓辉今年刚从贵州大学研究生毕业,又凭硬实力考上中央民族学院博士生,成为了摆勺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博士。

罗晓辉拿到博士录取通知书

消息传到村里那天,村民就想到一起给罗晓辉送牌匾。这样的文明举动在寨上不是第一次。

原来,十九年前,石有方是村里考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当时,村民便自发众筹送上“金榜题名”牌匾,用最朴素的方式致敬知识的力量。


19年前寨邻们自发众筹为石有方送上的“金榜题名”牌匾

“当时我们家比较困难,村里和寨上群众送来这块匾额,到现在我们搬了几次家,这块匾一直放在家里面,保存得很好。我觉得这个是给孩子们的一种鼓励,一个榜样。”石有方的弟弟石有才说。


寨邻们赠送给罗晓辉的“金榜题名”牌匾

如今,这份传统延续下来,大家再次自发合伙集资定制了牌匾,敲锣打鼓送到罗晓辉家中,道贺声、欢笑声此起彼伏。

“大家都没有通知我们,炮仗一响,我们就出门去迎了。”罗晓辉父亲罗华义回忆当天寨邻送牌匾的场景,“以往寨邻都有榜样,就是石有方这个大学生,十多年了,我们一直以他为标杆。”


罗晓辉的硕士毕业照

面对沉甸甸的牌匾和乡亲们的笑脸,罗晓辉和父母既感动又欣慰,这份“金榜题名”的荣誉,是全家多年熬出来的甜。

为了供罗晓辉读书并照顾年迈的奶奶,罗晓辉的父亲常年在家务农,母亲则在镇上的餐馆打工,维持家里开支,一家人其乐融融。按照过去村里的惯例,出了这样的大喜事本要摆酒庆贺,罗晓辉一家却主动响应县里移风易俗号召,不办宴席、不收礼金。


罗晓辉的父亲正在整理罗晓辉从小到大获得的奖状

“这块牌匾是大家对我的肯定和鼓舞,也是我将来在博士路上前进的动力。送我牌匾的方式很符合县里提倡移风易俗新风尚的号召,我觉得这种方式比较暖心,它不是办酒送礼就能得到的,父老乡亲对我的关爱,我要铭记一辈子。”罗晓辉说。


罗晓辉大学以来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

今年5月,龙里县被正式命名为“全国文明城市”,罗晓辉一家与全县人民持续推动文明实践向纵深发展,让文明之花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得更加绚烂。

【记者手记】

在摆勺寨的阳光里,那块红底金字的“金榜题名”牌匾格外耀眼。它没有礼金的厚重,却承载着一个村寨对知识最朴素的敬畏。没有宴席的喧闹,却让“金榜题名”的喜悦流淌在每个村民的笑容里。罗晓辉一家主动不办宴席、不收礼金的选择,让村民们的祝福来得如此简单与珍贵。

当移风易俗遇上传统习俗,摆勺寨没有让它们对立,反而让文明新风像水一样浸润进大家的心里。这块红底金字的牌匾,丈量的不仅是一个村寨的文明高度,更是一面镜子,照映出最坚实的进步,从不是推倒重来的激进,而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共生里,找到让生活更温暖的可能。

龙里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文明的种子早已在村寨间生根发芽。它藏在村民自发集资的默契里,藏在“搬家不丢匾”的坚持里,藏在博士生“铭记一辈子”的感动里。当传统习俗遇上文明新风,没有冲突,只有温暖的融合——就像那块牌匾上的金字,这场“无宴之喜”告诉我们:最动人的庆祝,从来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人心与人心的相连,是文明与传统的共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