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八
  • 背景七
  • 背景六
  • 背景五
  • 背景四
  • 背景三
  • 背景二
  • 背景一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基层动态
文明花开龙城香 同心掬得满庭芳——龙里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综述
打印 关闭 字号:

四年磨一剑

砺得梅花香

龙里又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全国文明城市”!

四年

龙里凭借什么样的实力

在文明城市创建这个赛场上脱颖而出

一举撷得这一殊荣?

又用什么样的魄力

汇聚起24万人文明城市创建的磅礴力量

实现“首创首成”?

龙里县城大景

文明,是城市进步的标志;文明,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全国文明城市——龙里县,地处黔中腹地,距省会贵阳市中心28公里,辖5镇1街道82个村(社区),152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4万龙里人正以昂扬的奋斗姿态踏上新征程。

近年来,龙里县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牵引工程、民心工程和“一把手”工程,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导向,统筹推进,持续深化,坚守为民初心,坚定与民同行,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推动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内涵持续丰富,城市文明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2025年5月23日,龙里县委书记冯异星同志代表龙里县在北京接受表彰,龙里县被正式命名为全国文明城市。这份荣誉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意义非凡,值得每一位龙里人为之振奋、为之自豪、为之骄傲。同时,龙里县冠山街道奋进社区、醒狮镇大岩村分别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村”称号。

这是24万龙里人民4年来携手共建、辛勤付出、翘首以盼的成果,从干部到群众,从城市到乡村,从社区到单位,从耄耋老人到稚子幼童,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个个善举到一次次文明,全民参与,齐心协力,内外兼修........行走在龙里的大街小巷,幸福的笑脸每每相迎,文明之花绚丽绽放,文明印记处处可见。

创建为民 顶层设计擘画创城同心圆

自2021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以来,龙里县顺势而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2021年3月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将创文纳入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2022年6月,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誓师大会,全县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2022年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誓师大会

谋局既定,闻令而动。龙里县制定了《龙里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高位统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形成“一把手”亲自挂帅、亲自部署、亲自督导,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一线抓的工作机制。同时,整合县人大、政协、纪委、组织的监督力量,组建由县人大、县政协领导及退休老干部分别任组长的20支创文督导组,联动县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专项监督领导小组及县政协副主席任组长的龙里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组,对各重点、难点领域有序开展问题督导、交办、整改,形成“县委统一调度、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文明办)督导协调、部门各负其责、干部群众全民参与”的并肩作战工作格局。

2023年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进会

守正笃行,久久为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时代发展之责,城镇提质之需,人民群众之盼,要通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住房、出行、就业、就医、就学等方面的需求。”龙里县委书记冯异星在2023年3月16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进会上发出动员令,再一次吹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集结号”。

网格包保单位到社区开展点单活动

知难奋进,向难求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重点在城市,难点在社区(小区),针对城市社区(小区)存在的痛点难点,龙里县以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为抓手,实行党建+创文“双网”融合,由县委常委领导+街道科级干部联系社区,其他县处级领导+社区常务干部包保大网格,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城市基层治理工作,确保责任到人,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城市社区每一个角落,年均为群众解决问题3000多个,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创建惠民  内外兼修焕发城市新气象

灯火里的龙里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是为了拿“牌子”、争“荣誉”,而是希望在创建过程中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共享城市发展红利。

围绕这一目标,全县上下以“绣花功夫”抓创建,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精雕细琢”,不断擦亮城市底色,刷出城市新气象。

改造后的小区焕然一新

全县一盘棋,上下一条心,一项项温暖人心的“民生套餐”相继出炉,一件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好事落到实处,一个个“堵点痛点”变成群众的“幸福支点”,一项项重点任务清单成为群众的“幸福账单”。

近年来,龙里县投入1.3亿元新建成龙里综合农贸市场并投入使用;投入7.3亿元完成棚户区改造项目19个;改造背街小巷28条;投入5000万元实施养老服务中心提质改造等项目8个、完善18个村(社区)互助养老服务设施。

围绕群众的“车轮子”,建成并投入使用停车位26490个,设置“潮汐车位”248个;投入6.66亿元,完成新(改、扩)建道路3条,开通公交线路6条;围绕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投入8亿元完成幼儿园、中小学等新扩建项目33个。

干净整洁的街道

龙里综合农贸市场一角

美化后的背街小巷

一个数据,代表着一个惠民项目的落实,一连串数据,是龙里县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龙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文明城市这张名片,让龙里成为投资热土。2024年谋划招商项目150个,总投资824亿元。新引进上海电气风电主机厂、中通快运贵州省转运中心等项目74个,全面建成达产后预计可新增产值50亿元。推动弘荣煜、中贵环保等项目落地建设,新增产业到位资金41亿元,工业占比达40%。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9.82亿元,同比增长0.7%。

贵州快递物流园一角

龙里县还先后获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物流实验基地、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中国最美健康养生旅游名县、国家卫生县城、中国刺梨名县、国家示范物流园区、全国第二批科普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创建靠民  多元共治绘就城市幸福色

焰火里的龙里

群众是文明城市创建主体,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如何让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文明城市创建中来,成为城市的“主人”,龙里县有自己的“新路径”。近年来,龙里县充分发挥文明实践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作用,把文明实践和文明创建有机结合。

龙里自2018年被确定为全国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2020年被确定为全国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重点联系县以来,通过文明实践“大比武”“赋分争优”等方式,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广泛积累了群众基础,让群众成为文明实践和文明创建的主体力量。

在城市社区开展“三比七看大比武”,评选最美楼栋颁发流动红旗

在城市,开展“个人比奉献、家庭比文明、社区比和谐,看履职、看阵地、看宣传、看环境、看服务、看自治、看机制”的“三比七看大比武”和背街小巷美化亮化“大比武”,通过“比武”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在农村,全面推行“赋分争优”,以村(社区)为单位,实行“基础分+正负清单”动态管理,推动形成户与户比、寨与寨争的浓厚氛围。在工业领域,深入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服务企业”“三大比拼”,全面形成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生动画面。

同时,依托“请你来商量”“逢四说事”等议事协商平台,结合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四单”模式、“五赋强村”工作法,采取“共商、共筹、共建、共管、共享”模式,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让群众成为文明创建的主角,持续提升群众的参与度、成就感、自豪感和幸福感。

志愿者进小区开展爱心义诊志愿服务

如今在龙里,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志愿者,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争当志愿者蔚然成风,也成为龙里的一张靓丽“名片”。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注册志愿者44348人,组建志愿服务队伍1115支,发布志愿服务项目30241个,志愿服务开展时长379万余小时。

不仅如此,龙里县还依托“龙跃黔中”广场文化活动品牌,开展“全民总动员·文明实践巡演”“山歌伴飞新思想”“舞林争霸赛”等文艺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和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培育,选树“德行龙里”十大年度人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身边的人。近年来,龙里县各行各业涌现出大批先进典型,共选树县级“德行龙里”年度人物126人,获省州道德模范17人、身边好人14人,1人及 1个集体获2024年“新时代的贵州人”称号,1人获全国劳动模范,11人入围“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形成“学榜样、争先进”的浓厚氛围。

龙里县莫富元和“黔韵说唱”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荣获2024年“新时代的贵州人”个人和集体荣誉称号

“参与”的种子在生根发芽,“共建”的意识开枝散叶。背街小巷有人清扫,群众安全出行有人呵护,街区秩序有人维护,文明和谐小区大家共建、共管、共享。

正因为这样一群人,温暖着整座城,如今走在龙里城,干净整洁的街道、文明有礼、文明养宠、文明礼让随处可见……点滴文明,汇集成文明城市的星河,“文明”潜移默化地植入人们的一言一行中。

孩子们在幸福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老人过生日

文明花开龙城香,同心掬得满庭芳。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可看、可感、可触。市民纷纷表示,城区路更“平”了、行更“畅”了、城更“净”了、居更“安”了、业更“兴”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