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龙里县龙山镇余下村蔡家院组新寨,平坦整洁的村道蜿蜒向前,文化墙上图文并茂,门前小院绿意盎然,文化广场上村民悠然自得……这一切改变,源于余下村党总支紧扣“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主线,探索实施的“五小三改”举措。
余下村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
近年来,龙山镇余下村按照省、州关于“两清两改两治理”的工作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自主创新打造“五小三改四清”工作。同时,立足本地自然条件与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描绘出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余下村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
曾经,余下村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推进“五小三改四清”工作困难重重。
起初,许多村民对改造工作持反对态度,认为村子现状尚可,无需多费精力。同时,工作面临诸多实际难题: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村里人力匮乏;部分户厕、牛圈、猪圈等乱搭乱建,需拆除重建;群众诉求多样,仅靠说服教育难以奏效。
余下村召开“两改两治理”会议
2023年,余下村因地制宜,全力推进以“五小三改四清”为核心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五小”即改造小院墙、小菜池、小水池、小菜架、小菜园;“三改”指改厕、改圈和公共区域改造;“四清”包括清理强弱电线、污水垃圾、乱搭乱建、残垣断壁等。资金上采取政府补贴、群众自筹与投工投劳相结合的模式,实行先建后补,每户农户补助上限2万元,技工工资补助上限3千元。
群众投工投劳修建道路
为保障工作顺利开展,村里将干部力量进行整合,分成综合协调组、规划设计组和技术指导组。综合协调组负责宣传动员与矛盾调解;规划设计组为农户量身定制改造方案;技术指导组严格把控施工质量与验收环节,确保达到“整洁、敞亮、通透”的效果。随着改造工作推进,部分原本观望的村民看到实际成效,纷纷主动申请参与。
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过程中,余下村意识到,首先要推动群众“观念革命”。村里通过发放政策明白卡、召开院坝会、逐户走访等方式,向村民细致讲解改厕的目的、意义和政策,逐步打消村民的顾虑,让“要我改”转变为“我要改”。新寨组村民杨亮才家是村里进行“厕所革命”的第一户。
改厕后的厕所环境
一开始,杨亮才对屋内改厕存在诸多担忧,担心卫生问题、农家肥使用及成本等。经过工作人员多次耐心讲解,他不仅率先完成改厕,还积极动员亲戚参与。如今,村里的厕所焕然一新,设施齐全,卫生条件大幅提升。
“小家”环境改善的同时,“大家”的人居环境也迎来蜕变。过去,余下村家家户户筑起高墙,邻里之间虽近在咫尺,却因这一道道墙而日渐疏远,感情淡薄。
村主任徐方林表示,虽然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乡村的人情味却在逐渐流失,曾经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找不到了。为推进拆墙工作,村干部多次入户,向村民说明拆除高墙既能美化村寨环境,又能拉近邻里距离。
村民在破除高墙修建小墙
同时,村里制定配套措施,通过统一规划绿植隔断和小高墙高度,在保证美观的前提下,保障村民隐私。在村干部的努力下,越来越多村民主动参与。
村民杨勇不仅支持拆墙,还将自家70平方米的房子贡献出来,改建成村里的文化馆,展示少数民族文化和乡村记忆,为传承乡村文化贡献力量。
如今的余下村,墙内院外界限不再分明,邻里间交流频繁,欢声笑语重新回荡在村庄里。
雨污分流:激活沿河经济活力
“五小三改四清”工作的推进,让余下村的河道实现华丽蜕变。曾经浑浊发臭、垃圾漂浮的河道,如今清澈见底,两岸绿植成荫,休憩亭错落有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游客在余下村鱼鳞坝游玩
雨污分流工程是河道实现蜕变的关键。过去,由于村民生活习惯和设施不完善,圈舍、厕所等乱搭乱建,缺乏排污设施,导致污水横流,河道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沿岸经济发展也受到制约。
余下村的河道风景
驻村第一书记严正龙表示,实施雨污分流,就是要从根源上解决污染问题,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村里将厕所改为三格式化粪池,接入污水管道,通过新修沟渠集中排放污水,有效改善了村里环境。
游客在蔬菜大棚采摘黄瓜
徐方林表示,雨污分流只是开端,接下来村里将围绕河道做足文章,打造经济新增长点。计划在现有基础上,增设彩虹坝、钓鱼台等基础设施,设置52个移动式摊位,改造河道,消除安全隐患,建设停车场、卫生间等配套设施,以吸引更多游客。
村民在自家土地上摘菜
从人居环境整治到邻里关系重塑,再到沿河经济发展,余下村通过“五小三改”,实现了乡村风貌的华丽转身。如今的余下村,正朝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大步迈进。2023年余下村实现集体分红21.17万元,2024年实现分红25万元。
余下村的峡谷风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