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至11日,龙里县召开2023年上半年党建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助推乡村振兴现场观摩推进会,与会人员深入各镇(街道),看成效、展亮点、晒实绩,进一步营造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为推动龙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这些观摩点都有什么看点?跟随观摩会的脚步一起去看一看。
醒狮社区马鞍山位于醒狮社区南部,距龙里县县城42公里,距贵阳24公里,境内有高速匝道口1个,交通便利。马鞍山区域土地相对连片,是醒狮镇3个200亩坝子之一,该区域群众一直有种植蔬菜的习惯,蔬菜种植品种主要有包心菜、黄瓜、豇豆、小白菜、豌豆尖等,区域蔬菜总产量600余吨,预计年产值500余万。为拓宽眼界、增强了群众发展的信心,3月底,醒狮社区组织该区域种植大户到云南陆良学习蔬菜规范化种植技术,学习回来后,立即组织群众召开会议,讨论蔬菜发展事宜,并签订购销协议50余份,涉及面积218亩。确保农产品质量,醒狮社区将蔬菜种植大户纳入网格监管范围,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明确各种植户安全监管员,定期对种植情况进行监督。在销售环节,除农户可联系采购商上门收购外,醒狮社区建立农特产品供销配送中心,利用美团优选、直播带货等拓宽销售渠道。同时,通过申报“贵黔龙醒”商标,打造蔬菜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村集体以合作社+订单+农户的方式,按高于市场价2毛的收购价向种植户收购蔬菜,一方面增加农户收入,另一方面通过社区捆绑销售方式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醒狮镇农特产品营销配送中心致力于推进全镇农特产品内联农户、外接市场、拓宽醒狮镇优势农产品外销渠道、服务三农、促进农户增收、夯实产业基础为目标。中心以醒狮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为运营主体,立足于服务全镇广大农户,充分培育、挖掘醒狮生鲜农特产品优势资源,搭建农户和市场及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中心运营产品涵盖醒狮豆腐、猫酒、生鲜蔬菜、水果、大米、玉米、大豆、干辣椒等农特产品,是集农产品储存保鲜、包装加工、分拣配送、流通直销、信息收集为一体的运营平台,依托全镇4.6万亩粮油种植面积。1.7万亩精品水果、0.5万亩蔬菜种植产业基础,以元宝村、大岩村、凉水村6000立方米冷库作为仓储中心,按就近原则分别对所在区域农产品进行保鲜、分拣、包装后由中心统一进行配送。中心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开展经营活动,目前与农户签订蔬菜购销合218亩,分别与3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供货合同,年供应生鲜农产品800余吨。与美团、拼多多等线上平台合作,提供线上订购业务,同时致力于挖掘培养产品直播带货人才,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创业平台,通过网络直播进一步扩大醒狮特色农产品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中心组建专业团队进行日常运营,目前共有管理人员3人,日常用工11人,预计年销售收入300万元以上,实现村集体收益20万元以上。
下一步,醒狮镇将以农特产品营销配送中心销售渠道为保障,充分发挥镇域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以订单预售模式,推动“一村一特、一寨一品”农业产业集约化发展,两年内创建300亩以上特色单品蔬菜、水果种植村寨5个以上,巩固提质现有1.7万亩水果种植面积的同时,实现全镇蔬菜种植面积保有量突破一万亩以上,将醒狮特色蔬菜、精品水果打造成为总产值突破一亿元以上的支柱产业。实现营销中心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
乐湾村位于洗马镇西北部,东与贵定县接壤,南与巴江村相交,西与猫寨村毗邻,北与平坡村交界,全村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村委会所在地距离镇政府所在地约18公里,距离县政府所在地约71公里,全村户数774户,总人口2536人,其中汉族1890人,苗族562人,布依族84人。农作物主要以辣椒、油菜、魔芋、烤烟、水稻、玉米为主。
在粮食安全及产业发展上,乐湾村主要通过三项措施开展工作。一是推广“良种、良技、良法”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100亩。打造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450亩示范点1个。二是通过统一集中育苗、统一移栽节令、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保底收购“五统一”扶持措施发展订单辣椒种植450亩(其中连片示范点200亩),预计产收225吨,产值约112.5万元。三是发展生态烟叶种植560亩,在乐湾村下寨坝区发展麦套烟示范种植200亩。
在村集体经济方面,2023年乐湾村集体经济目标任务是实现经营性收入10万元,纯收入1.5万元。目前,乐湾村积极探索了资源开发、实体带动、服务创收三类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主要通过旱改水种植项目社会化服务运作、糟辣椒加工、订单辣椒代销售、农机具租赁推进,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可以产生经营性收入25.45万元,纯收入9.15万元。
为鼓励乐湾村斗府组村民在粮食安全和加工型辣椒产业上的群众参与力度,镇党委政府决定申请300万人居环境改造资金,为斗府组72户全部铺设污水管网,修复破损道路、修复老旧木房,对小庭院、小材房、小水池、小鸡舍、小菜池等进行规范整治。
金溪村位于洗马镇东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6公里,距龙里县城40公里,总面积为13.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54.3亩,林地面积3500亩,辖16个村民组,有9个自然村寨。全村常住人口446户,人口1667人,以布依族、苗族为主,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3%。2019年被命名为省级第四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金溪村立足资源优势,坚持党建引领,通过组织带动、书记带领、党员带头“三带”模式,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促进强村富民,截至目前,金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4.46万元,纯利润达17.30万元。
在今后的工作中,金溪村将围绕优势资源持续发力,进一步提升“变现”能力:一是引入优势企业,合作共赢促增收。依托峡谷风光、民族文化、云溪花田等资源,引入旅游开发公司进行合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二是依托市场需求,抱团发展促增收。用好合作社山泉水代理权,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销售渠道,进行差异化定价,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有效,推动经济蹄筋增收。此外,金溪村合作社依托镇级合作联社,与其他村(社区)合作代销矿泉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并辐射带动其他村(社区)增收。三是拓宽发展路径,千方百计促增收。整合工程、项目等资源,通过提供劳务输出、承接业务、售卖砂石等方式,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
水厂的成立主要是为了有效利用金溪村优质的水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由金溪村股份制经济合作社提供土地,引进贵州溪鼎山泉水有限公司每年为合作社分红5万元,分红期5年。水厂正式运营后,由金溪村股份制经济合作社独家代理洗马镇区域内经营权,优先使用合作社成员务工,目前溪鼎山泉水公司每天可用工10余人。
金溪村谷丈寨资源丰富,木结构建筑保存良好,拥有传统的布依族少数民族文化,分布大量的古银杏树木和一座水质清冽、源源不断的古井。全寨共49户178人。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盘活闲置老房,增加村集体和群众收入,金溪村紧紧依托谷丈的民宿业态优势,按照“3+1+1”模式探索出金溪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
3,是三个一批。即:一是集中流转一批。召开群众会,动员群众拿出闲置老房由合作社出资流转。二是集中改造一批。按照简单、干净、小投入的原则,因地制宜进行房屋改造,形成一批宜居、有韵味的民宿。三是集中运营一批。房屋改造后由合作社联系企业整体承包,统一运营民宿,村合作社参与经营利润分成(50%),实现企业、村集体双增收。
在集中运营产生收益后,有3户群众对民宿、餐饮产生了兴趣,也就是“3+1+1”中的第二个1,带动一批自主改造。让有意愿的农户按照标准对自家院落进行改造,然后交由合作社管理,由企业统一运营,销售收入分配采取按农户55%,合作社5%,企业40%进行分成。
通过“3+1”解决了游客来谷丈住哪里的问题,吃什么的问题就通过另外一个1,培育一支餐饮队伍进行解决。采取由网格员、联户长在谷丈寨范围内的厨师进行比选,选定一个餐饮带头人,完善相关团队,统一就餐场地、标准、服务,负责民宿餐饮及散客就餐问题。由村合作社与餐饮团队签订协议,对散客就餐、民宿餐饮进行区分,合作社按每人5元收取中介费用。
下一步将探索由村合作社成立民宿管理公司,村民以资金、服务等方式入股,村民的房屋住宅在统一的改造后,以整体运营的方式面向游客统一经营。
茶香村位于贵州省龙里县谷脚镇北部,辖10个村民组9个自然村寨,共有群众557户1913人,拥有国家3A级景区1个,共种植刺梨2.1万亩,是全国范围内最大刺梨连片种植基地,也是贵州省刺梨人工种植发源地和龙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萤火虫”的起源地。近年来,茶香村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着力打造出“外聚人气、内聚人心”的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村”“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贵州省森林村寨”等称号。
围绕培育聚人气的好产业。茶香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刺梨产业+乡村旅游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实行“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推动以刺梨为主的村级产业多元化发展。一是持续推进刺梨低产低效林改造,强化市场监测,加强刺梨初加工产业建设,并与恒力源、黔宝、奇昂等企业采取订单式销售模式,确保全村2.1万亩刺梨有质量、有数量、有价格、有市场。二是组织群众发展刺梨林下套种蜜本南瓜2500余亩、茯苓180余亩,增加每亩产值助农增收,林下产业综合经济效益达200余万元。三是探索农旅融合发展,连续举办“十里刺梨沟赏花品果节”,吸引周边游客到刺梨景区观光游玩,强化茶香刺梨品牌宣传。在今年5月举办的第九届“赏花节”期间,十里刺梨沟共有5000余名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现场售卖刺梨产品达9.2万元,线上直播售卖刺梨产品30万余元;“十里花开·一起加油”抖音短视频大赛话题总播放量破千万,共吸引200余名群众参与报名。四是今年计划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建成茶香村农特产品展销中心和茶香村“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引入专业营销团队开展刺梨赏花品果、产品网络直播、刺梨文化及产品体验等活动。
围绕实现聚人心的好生活。茶香村作为“萤火虫”起源地,始终将奉献精神贯穿工作始终,先后成立10支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每周三环境卫生大扫除、刺梨管护培训、邻里纠纷调解、游客接待等志愿服务活动,最终实现乡风和谐、共同富裕,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2022年,茶香村人均年收入达1.86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50万元。
观音村位于谷脚镇东南部,辖19个村民组18个自然村寨,共有群众559户2439人,主要以野生菌为主要产业,素有“黔中第一菌”的美誉,有浓厚红色文化资源,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村”“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
观音村始终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以“坚定信心、奋发进取,苦干实干、二次创业”为主题,突出实践、问题、效果三个导向,坚持党建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加强基层治理助推乡村振兴工作思路,着力讲好长征精神引领下的新时代观音故事。
着力讲好红色观音故事。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每年开展红色理论和故事宣讲80余次,完成红军长征精神文化长廊建设,新增一批红色景观小品,提质升级打造红军战斗遗址新貌,努力营造浓厚红色氛围,每年接待各地学校、机关团体、社会组织在观音村开展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约60余次。
着力讲好集体经济故事。推行红色旅游和野生菌产业二元合一产业发展模式,并以资源入股的方式持续壮大村集体收入。今年以来,观音村主动实施观音村野生局市场提质升级,积极发展特色农家乐20余家、民宿5家,打造观音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中心承办各项民俗活动,盘活80余亩公共闲置土地,并引进经营主体打造“四季花海”助推乡村旅游。2022年,观音村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带动当地收入超过1500万元,村集体经济达106万余元。
着力讲好观音蜕变故事。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引领,深入开展“赋分争优”工作,常态化举行“五最五好一文明”评选。结合“我为小区添光彩”擂台赛活动,积极开展观音村安置小区治理行动,完成300余米河道整治和文化长廊、法治广场提质改造,逐步构建完善党组织引领下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
余下村位于龙里县城西南面,与龙里大草原相邻,距龙里县城8公里。全村共有9个自然村寨,845户3169人,余下至新场城市主干道贯穿余下村境内,龙里油画大草原、飞越丛林、窄冲水库、龙里水乡等项目相继落户,跨径490米世界第一峡谷景观朵花大桥横跨朵花河两岸。
2019年12月余下村通过清产核资,共核定资产504万元,同步成立余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全村共734户3004人全部入社,由农民变股东。余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下有余下村兴余劳务有限公司、余下村余下堡小吃一条街、余下村蔡家院斗牛场3个经营实体,此外,2016年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省级资金100万元入股农商行。
经济实体运营情况:规范观光车运营管理,年度经营性收入3万元;蔡家院民俗斗牛场,租赁第三方运营2场次,每场次1天付5000元租金,大型斗牛活动还未开展;余下村余下堡小吃一条街于预计年度经营性收入18万元。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科技园土地承包权入股黄瓜种植,预计年底获得分红2万元,2023—2028年预计收益11.6万元;蔡家院至朵山沿线“稻+”产业项目,预计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2万元以上;余下堡组设施农业预计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20万元以上。预计2023年余下村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
龙山镇莲花村隶属龙里县龙山镇,由原莲花村、纸厂村合并而成,距离龙里县城3公里,行政区划面积35.77平方公里,村内建有龙溪南苑乡村旅游示范点、莲花村四季花海项目、莲花山莲花洞、省级风景名胜区猴子沟等景点,是县城及周边市民近郊游的休闲胜地。
龙山镇莲花村依托龙里河优势,积极推进莲花特色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建设,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入股、完善基础设施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着力打造龙溪南苑乡村旅游示范点、莲花四季花海项目、董下桥特色乡村旅游经营点(烧烤场)。
龙山镇莲花村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采取“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进行运作。由莲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引进公司合作开发乡村旅游项目,由村合作社以固定资产和土地入股,走出一条“合作社+企业+农户”的集约化经营的发展道路。
龙山镇莲花村在利益联结方面采取“入股分成+自主经营+带动就业+项目分红”模式,实现“村”“民”共富。
一是入股分成。龙溪南苑乡村旅游示范点由莲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利用现有村集体资产入股公司参与经营分红,每年获得固定分红28万元。莲花四季花海项目由莲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以土地入股方式占股15%,每年最低可分成约24万元。
二是自主经营。董下桥特色乡村旅游经营点由莲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自主经营,由村合作社面向本村村民招租经营,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创收21.8万元。
三是带动就业。莲花村四季花海项目自开工后,带动本村劳动力短期务工80余人,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龙溪南苑乡村旅游示范点和董下桥特色乡村旅游经营点共有67个摊位,带动67户群众创业就业,户均增收4万元以上。
四是项目分红。通过广州协作资金240万元打造莲花村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待项目运营后,每年拿出约15.6万元用于全镇脱贫户及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分红。
“1台收割机1天可以收割近30亩地的稻谷,相当于30个劳动力。这套半喂入式收割机还可以保留谷草,群众用谷草销售的钱基本就可以垫付农机成本。”羊场社区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泽昭说道。
羊场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于2019年,合作社着力于服务社区农户、并覆盖到全镇。目前,合作社有机械操作手13名、其他工作人员5名,有联合收割机5台、大型犁地拖拉机11台、小型旋耕机3台、水稻毯状育秧机1台、插秧机4台、无人机1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羊场社区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社区出现老龄化、空心化问题较为突出,农村土地撂荒等问题也随之凸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推进山地高效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2019年以来,羊场社区针对每年出现的外地出现的水稻收割机。决定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借款购置了3台大型收割机,充分发挥党员、网格员、组长、联户长等作用,到各村民组开展农机服务宣传。
在湾滩河镇和县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羊场社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土地翻犁、水稻育秧、水稻机插秧等服务很快就开展并运营起来。并探索形成了农业机械化育苗、耕、种、管、收等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综合托管和全程托管等多种托管服务模式,充分解放农民的生产力,增强了农民抗风险能力,降低群众种植成本,有效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也推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机衔接,带动农村粮油生产由传统种植方式向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转变,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
谷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作为省级高标准农田示范点,面积164亩,项目由湾滩河镇18个村(社区)成立的龙里县湾滩河镇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采取以工代赈形式开展建设。
湾滩河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为人民而建、为粮食而建、为生产而建、为增收而建的原则,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进一步增加耕地面积、节水节肥、提高机械化耕种效率,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利益链接,增加村民务工收入和村集体分红。项目采取“以工代赈”的助农发展政策,优先从村经济合作社社员中招收劳动力,带动群众增收,该项目预计发放劳务工资60万元,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工程项目收益约50万元,可用于18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分红。
该项目是湾滩河镇补齐“三农”领域基础设施短板、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农田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扩大农村就业容量、促进农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良好开头和典型案例,为今后湾滩河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较高的参考价值。同时该项目也是羊场社区谷腰寨“四自四新”、“五比五争”基层治理的又一个展现。
据了解,谷腰高标准农田由以前167块高低不一的水田经过测量放线、残渣清理、表土剥离、田块平整、犁底夯实、田埂砌筑、表土回填、泡田翻犁、土壤培肥、检测定级等工序变成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联的12块。
据了解,湾滩河镇计划用三年建设高标准农田3.46万亩,其中新建1.11万亩,提质改造2.35万亩。2023年实施1.29万亩,占全县面积的43%。主要涉及羊场、翠微、金批、云雾山、果里等村(社区)。其中提质改造为0.95万亩,对原有破碎的地块进行平整(小改大)、地力提升、节水灌溉、生产步道建设等。新建0.3万亩,涉及内容为机耕道、沟渠。其中提质改造涉及省级高标农田示范区有6091亩。
走进湾滩河镇园区村小金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田野里的玉米大豆长势喜人。一阵轻风吹过,大片玉米植株密传出窸窸窣窣的声响,扒开繁茂的黄豆叶,尽显饱满而充盈的豆荚。
园区村小金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基地约312亩,结合当地土壤条件套种大豆,充分发挥边行效应和大豆固氮养地作用,有利于改善土壤条件、提升土壤地力,在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的同时,增收一茬大豆,提高土地复合利用率,实现作物协同共生、一季双收,促进农户增产增收,保障粮食安全生产。
今年,围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富民强村,园区村重点打造了三处产业基地,1号基地位于卜郎寨,以土地反包方式种植黄瓜30亩;2号基地位于园区村小金批,以村民入股的方式发展大豆套种玉米312亩;3号基地位于卜郎桥,以托管方式种植紫薯50亩。
园区村通过“党组织+合作社+三户(脱贫户、农户、大户)”模式发展村集体经济,推进组织带动、书记带领、党员带头作用发挥,用好“领头雁”。全村农用地10550亩,含耕地3880亩,产业以农业种植为主,主要有黄瓜、豌豆尖、速生蔬菜、水稻、油菜、辣椒、稻田鱼、玉米、大豆等。
2022年,全村借助农业产业优势和顺应市场需求,跟着龙头企业种植大棚黄瓜,通过不断摸索和努力,趟出了一条适合本村的集体经济发展之路,2022年黄瓜种植实现50万元经营收入。今年以来,作战队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多次内部头脑风暴、走出去调研学习、请进来把脉问诊,决定继续发挥自身土地较为集中连片且具备一定种植经验的优势——在发展适度规模化种植上做足文章,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导的集体经济发展布局。截至目前,园区村集体经济项目有10个,其中今年新发展项目5个,初步探索形成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园区村1234集体经济“致富密码”。
今年以来,湾滩河镇紧扣粮食安全生产主线,围绕“一核三翼多节点”产业布局,采取“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质量,畅通销售渠道,不断推动产业“接二连三”,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半年,全镇种植水稻4万亩,黄瓜1228亩,玉米1.1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6062亩,订单辣椒4274亩,稻田养鱼8128亩。今年2月,龙里豌豆尖登上央视新闻联播;5月,圣奇锐龙与钱大妈共建龙里黄瓜生产基地正式揭牌。
高坪村位于冠山街道东南部,面积21平方公里,辖14个自然村寨19个村民小组、616户2323人。近年来,高坪村充分发挥村党总支部引领村集体经济和基层治理作用,坚持“强村富民、美丽和谐”理念,实现村美民富。
高坪村始终坚持“村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把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土地流转、劳务输出、项目入股、林下种养殖、社会化服务、乡村旅游等方式实现多层次利益联结,大力发展米、油、果、花、乡村旅游等产业,带动村集体和群众增收致富。2018年在高坪村村支两委努力下,引进贵州黔立大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蜂糖李种植基地,规划建设蜂糖李种植、林下养殖、农业观光等核心区域,打造涵盖农事、旅游、教育实践等业态为一体的有机生态综合体。
高坪村蜂糖李种植基地以“围绕基地强带动,促就业渠道增宽、促村民收入增加、促集体经济增量、促乡村旅游增效”“一围四增”为抓手促高坪村发展提质增速,进一步带动高坪村增收致富。现已建成蜂糖李种植基地4500余亩,年收益617万元以上。
老堡坐落在美丽的三元河畔,地理优势独特,距龙里县城21公里,紧邻3537工厂,村寨离210国道和高等级公路只有3公里,是乌当至平塘高速线路的必经之地,也是三合社区孝文化的发源地,全寨共有76户283人,大学生有86人,接近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公职人员有48人。
这里被称为“孝文老堡”,“孝”是“孝道”,寨内把孝道写进寨规,通过孝道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规范村民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了尊老、敬老、爱老的浓厚氛围。“文”指“文明、文化”,老堡寨耕读文化浓郁,基本户户都有大学生。
从2019年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大比武以来,老堡寨探索实施了“一个寨规民约、孝道新规六条、三比三争”的163工作模式,全面发动群众“自商、自筹、自建、自管”,有效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和集体荣誉感。
通过开展比庭院,争创“最美庭院”;比孝道,争做“孝道之星”;比文明,争当“文明之家”的“三比三争”创建和美村寨大比武,按照“一推三问一投一公示”(一推:理事会推选;三问:问组织、问邻居、问家人;一投:群众会投票;一公示:村寨公示)评选方式,评选出孝道之星、文明之家、最美庭院。通过内外兼修的比武形式,全面提升比武内涵,实现了从环境美到内涵美的不断升华,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内涵”。2022年被省妇女联合会授予“美丽家园·美丽庭院”模范乡村示范点称号。
三合坝区位于冠山街道三合社区,坝区总面积1046亩,涉及农户468户1912人。坝区现有机耕道4.04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024.97亩;钢架大棚面积200余亩;坝区内有农业企业1家,家庭农场4家,农业专业合作社1家。
突出抓好粮食安全这个核心,从宣传动员、技术培训、政策兑现、示范带动等方面入手,全面筑牢粮食安全底线,种植水稻、油菜800亩、大豆500亩、玉米500亩,坝区撂荒地整治率达100%。按照“技术服务团队到村到户到基地”的思路,建立农村产业革命点对点服务,专家或农技人员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讲解等服务,切实破解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的技术瓶颈。今年共开展农技专培训650余人次。
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模式,引进龙里新阳光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入驻坝区,着力打造品牌蔬菜、时令蔬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抓好产销对接,采取大户(家庭农场)承包、小户生产、统一销售的“产-供-销”协调发展模式。农户在基地享受土地流转、产品收购、基地务工等多种收益,解决了附近村组100余人的就业问题。积极组织坝区企业和经营主体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目前,三合坝区产品已在贵阳市北京华联、沃尔玛等超市销售,并与贵州双龙物流批发市场、贵州新阳光公司签订蔬菜供销协议,解决产品销路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